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三首教案+說課稿+詞句解析+相關知識古詩三首教案設計設計說明《馬詩》內容短小精悍,詩人以豐富的想象,通過作詩詠馬來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妒乙鳌分性娙艘允易杂?,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吨袷方栀澝乐褡觼砀桧炘娙嗽谀婢持胁磺粨系木?。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在教學中,采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己弄懂詩句的意思;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詩眼,通過文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從詩人的資料、時代背景入手,感悟詩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領悟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再引導學生讀詩,以誦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搜集相關謎語。學生準備:1.預習生字詞,朗讀課文。2.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含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謎語引入,激發興趣1.猜謎語。謎語1:尾巴長,鬃毛飄,會拉車,能奔跑,四個蹄子嗒嗒響,幫助人們立功勞。(打一動物:馬)謎語2:看似白面,不能做飯。出自深山,歷盡磨難。工農醫建,用途廣泛。(打一材料:石灰),2.導入:馬、石灰,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詩人的筆下會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三首》中的前兩首詩,一首描寫馬,一首描寫石灰,看一看詩人賦予了它們怎樣的特點。3.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設計意圖:以猜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領悟古詩主旨做了鋪墊——馬和石灰寄托了詩人什么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二、解讀詩題,了解詩人1.從詩題可以知道,《馬詩》《石灰吟》描寫的對象分別是什么?(馬、石灰)2.學生匯報搜集到的資料,教師作適當的補充。李賀(790—816),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他生不逢時,又不愿媚俗取寵,因而飽受世事的嘲弄。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他的性格,融進了詩作,使他的詩平添了一層冷艷神秘的色彩,因而人們稱他為“詩鬼”,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齊名。李賀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他不得志之時。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恶R詩》正是當時所寫。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于謙少年立志,十二歲時便寫下明志詩《石灰吟》。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設計意圖:交流匯報搜集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會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為學習下文做鋪墊。三、初讀古詩,掃清障礙1.讀通讀順,掌握生字。(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2)指名讀古詩,檢查學生讀古詩的情況。(3)相互糾正字音,針對學生的共性錯誤,反復領讀。絡:與“洛”區別識記。,錘:形聲字。注意右部橫的長短變化。鑿:拆分識記。下部里面不是“羊”。焚:結合字理圖識記。2.標出停頓,把古詩讀通,讀出韻律。五言詩一般“二三”節奏停頓;七言詩一般“二二三”節奏停頓。但不完全這樣,允許學生有其他讀法。3.范讀,指名讀,男女生讀。設計意圖:掌握生字,掃除學習障礙,學生交流識字,采取不同的方法,步步深入,標出停頓,有節奏地讀古詩,把古詩讀通,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四、合作學習,釋義悟情1.學習《馬詩》。(1)朗讀古詩,與同桌交流,說一說:你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2)合作學習,結合注釋理解詞語及古詩的意思。(3)學生初步交流學習收獲。(4)教師點撥:①詩的前兩句,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還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②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③作者為什么特意描寫“大漠”“燕山”這些地方?這對表現馬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大漠”“燕山”是古時候的邊塞之地,那里曾有過無數的戰爭,也曾有過無數征人的生命與鮮血在那里揮灑。這兩句給人一種清冷而且悲涼的感受。)④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5)過渡:如果有一匹矯健的駿馬能在這樣秋高氣爽的疆場上縱橫騰躍,那會是多么威武豪邁??汕∏∠喾?,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后兩句。(6)這是一匹怎樣的馬?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7)這匹馬真的受到重用了嗎?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8)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情境,體會詩人想要實現理想的迫切心情。2.學習《石灰吟》。,(1)朗讀古詩,結合古詩及注釋,聯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煉制過程,畫出詩中的關鍵詞語。(2)煅燒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是從哪句詩中知道的?從“千錘萬鑿”這個詞,你能想象石灰在運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嗎?(3)“烈火焚燒”,看著這足以灼熱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著怎樣的煎熬嗎?(4)石灰表現得怎樣?面對烈火焚燒,你知道石灰的內心想法嗎?它會怎么說?(5)“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石灰經歷了什么?(6)石灰經受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它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呢?(7)你想用哪個詞來贊揚一下石灰?你對石灰產生了怎樣的感情?提示:抓住后兩句詩重點體會“清白”,這個“清白”到底是什么意思?(8)你覺得詩人僅僅是在贊美石灰嗎?聯系詩人的生平及寫詩時的時代背景,小組討論,看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詩人以石灰自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9)有感情地朗讀整首詩。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學習古詩的經驗,結合注釋理解詞語及詩句,了解詩的大意,再結合對背景的了解,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讀出真情,讀出真感受。五、觀察指導,練寫生字1.學生觀察課后寫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書寫有難度,需要注意什么。2.教師利用課件演示“絡、錘、鑿、焚”的書寫過程,組織學生仔細觀察,幫助學生記住字形,書寫正確筆順。強調“錘”的右部橫的長短變化,“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3.學生獨立觀察課后寫字表,每個字練習寫兩遍。4.展示反饋,集體評議后修改自己的書寫。設計意圖:書寫指導要結合學生已有的書寫能力,教師抓住難點進行指導,提高書寫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情況。2.布置作業:將古詩有感情地讀給家人聽。設計意圖:將課文讀熟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營造積極濃郁的閱讀氛圍。第二課時一、復習舊知,談話引入1.指生背誦古詩《馬詩》《石灰吟》。2.導入:在詩人的筆下,賦予了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清代詩人鄭燮對竹子情有獨鐘,他畫了一幅《竹石圖》,并且還在畫上題寫了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看看鄭燮筆下的竹子又有怎樣的品格。(出示《竹石圖》)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既鞏固所學,又引出新課學習的主旨。以探究竹子的品格為切入點,直入學習重點,學習目標明確。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1.讀題目,你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2.了解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滴跄觊g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年間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鄭燮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我們了解古人、解讀古詩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梢愿鼫蚀_深入地把握古詩的主題和情感,所以要盡可能地將學生置身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中。三、感知體驗,初讀古詩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2)組內交流,糾正字音。,(3)指名讀。強調“堅勁”的讀音是jiānjìnɡ。2.標出停頓,讀通讀順。3.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設計意圖:詩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讀通、讀順,才會理解詩意,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讀熟古詩。四、合作學習,讀詩悟情1.看畫,竹子怎樣才能不被吹倒?“咬”字極為有力,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畫面,悟詩情,結合具體問題來感悟。2.竹子長在哪里?“破巖”是什么?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難?還會經歷哪些磨難?4.結果怎么樣?設計意圖: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心情,調動學生頭腦中優美詩文的儲備,強化了語言的積累。五、綜合比較,總結寫法1.綜合來看這三首詩,都是寫物的詩,詩人分別描寫了它們的什么特點?僅僅是贊美它們嗎?詩人分別借物抒發了什么情感,贊美了什么精神?《馬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寫景是為后面抒發感慨做鋪墊。流露出詩人想要報效國家及施展才華的渴望,但又生不逢時的感慨、憤懣、矛盾的心理?!妒乙鳌分性娙艘允易杂?,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表達了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吨袷繁砻嫔蠈懼?,其實是寫人,寫詩人自己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在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2.想一想:這三首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點?引導學生發現,這三首詩表面寫的是什么,實際表達的是什么。根據作品來感受什么是托物言志。,這三首詩有一個共同點,即看起來描寫的是物,實際上是在贊頌人的一種精神,抒發的是詩人做一個高尚正直的人的堅定志向。這種寫法在表達上叫托物言志。3.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4.有感情地再讀讀這三首古詩。5.布置作業: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文讀一讀。設計意圖:綜合分析比較,既培養了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又便于學生綜合理解古詩的內容及相關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與喜愛。板書設計古詩三首 《馬詩》 《石灰吟》 《竹石》寫景 清冷 千錘萬鑿 艱苦貧瘠抒情 施展才華 堅強不屈 堅定頑強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教學反思“一詩一畫一情境”,整體感知詩意,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誦讀,讀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通過一個個層層推進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緊緊扣在理解詩人思想感情上來推進課堂教學,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學秩序井然,效果良好。第四單元10 古詩三首馬 詩教學目標1.掌握一類生字,能夠正確拼讀和書寫。2.感悟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3.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馬的形象,感受馬的精神。教學重難點學習生字,了解詩的大意。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配樂范讀,感受詩句二、默讀,畫出4個一類生字,強調“燕、絡”的讀音三、邊講讀詩文,邊學習生字(一)介紹詩題及作者。(二)講讀第一、第二句。1.解詞: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古代一直是邊疆征戰之地。鉤: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這兩句描繪了戰場環境。2.指導朗讀。3.學習“燕、鉤”。(三)講讀第三、第四句。1.解詞:何當:何時將要。絡腦:馬籠頭。金絡腦:說明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駿馬。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氣爽之意。詩意:我何時才能騎上頭戴金絡頭的駿馬,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自由地馳騁在疆場上建功立業呢?2.指導朗讀。3.學習“絡、踏”。四、總結:《馬詩》是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詩人通過詠馬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五、作業:背誦這首詩石灰吟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2.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學習生字,了解詩的大意。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回顧舊知,導入新知,同學們,我國是四大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美的意境。因此,我們從小一直學詩,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還記得哪些詩?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齊讀詩題。2.提問: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二、看詩句,理解詩意1.老師范讀或錄音讀。2.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做上記號質疑。3.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奏。4.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講解詞語時順便講“錘”、“焚”的寫法,指導寫字、描紅。)5.引導學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錘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6.動畫顯示石灰的形成。7.見到此情此景,作者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討論交流。8.再讀詩句,談談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質?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1.詩中哪些詞突出了石灰的高貴品質,我們朗讀時應怎么讀?2.再讀體會,思考:作者于謙僅僅是寫石灰嗎?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樣的志向呢?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3.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詩人借石灰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志向。應用高昂、堅定的語氣讀。)4.情感朗讀,賽讀。5.齊讀。四、拓展延伸1.總結古詩。石灰由于它的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間留下了清白,而于謙呢,他也像石灰一樣任憑怎樣的千錘萬擊,任憑烈火如何焚燒,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懼,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梢?《石灰吟》就是于謙自己一生的寫照啊!2.于謙為官清廉,為國為民,他的詩歌大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不信,我們再來看一首:詠煤炭于謙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此詩借物詠志,詩中句句贊頌煤炭,實際是句句抒寫自己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烏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陽和”,原指和暖的陽光,這里指煤炭的熱力。“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兩句意為:開鑿出來的煤炭,藏蓄著巨大的熱力。“爝(jué)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燒像火炬,使人感到無限溫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變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廟的祭器;“鐵石”,古人認為煤炭是鐵石變的。“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這兩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國家社稷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為國家作貢獻。最后兩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愿意盡最后一滴血、一份熱,為人類造福。,五、總結學法1.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的?2.老師總結學習方法:(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六、作業1.收集有關于謙的故事。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詩。竹 石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4個生字。2.學習看注解,讀懂詩句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4.體會竹子扎根巖縫之中堅忍不拔的特點。教學重難點1.認識生字,誦讀古詩。2.感悟詩中內涵,學習詩人借物喻人、詠物明志的寫法。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簡介作者:鄭燮,他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板橋。(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得十分坦蕩、灑脫)。2.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板書:竹石二、學習古詩1.學生自學古詩。讀準字音,讀順詩句。2.全班集體正音。3.教師吟詩,學生思考古詩是寫竹,還是寫石?4.小組討論。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咬”: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站立,扎根。破巖:風化的巖石。磨:磨難。堅勁:堅定,強勁。爾:你。任:任憑。,5.說說這首詩的意思。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巖石的縫隙之中。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任憑你刮東西南北的狂風。三、誦讀古詩,體驗情感1.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會詩人寫竹,是寫什么?(板書:詠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2.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3.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四、課外拓展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李白《慈姥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鄭燮《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五、鞏固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竹 石鄭 燮 六、板書第二課時 石灰吟 竹石【課時目標】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過程與方法:讀詩時,抓住關鍵詞,了解石灰和竹子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托物言志抒發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堅韌不拔的高尚情懷。,【教學重難點】1.體會托物言志的特點。2.聯系作者生平,體會作者的志向?!窘虒W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以前,我們曾經學過賀知章的《詠柳》,誰能背誦一下。2.詠物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歷代詩人把從自然中得到的感染與啟迪,還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寫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詠物詩的殿堂,學習鑒賞兩首詠物詩《石灰吟》《竹石》。設計意圖:由這兩首詩的寫法引入古詩,一開始就滲透了這種寫法。二、學習《石灰吟》。1.出示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教師簡單介紹: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蒼水并稱“西湖三杰”。2.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做上記號。3.學生自學,自主探究。4.自學交流,理解詩意。(多媒體展示)(1)出示詩句: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明確:“千錘萬鑿”指用鐵錘擊,用鋼釬鑿。“若等閑”意思是好像很平常。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把烈火焚燒、錘煉看成很平常的事。(2)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確:“粉骨碎身”是指石灰在使用時,要碎散成粉末;“渾不怕”指一點也不怕;“清白”是指石灰的顏色純白。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怕粉身碎骨,要把清白留給人間。設計意圖:只有了解了古詩的意思,學生才能更好地感悟詩情。5.感悟詩歌情感。(1)引導:再讀古詩,詩人僅僅是在贊美石灰嗎?聯系作者生平及寫詩時的時代背景,小組討論,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提示:抓住“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感受,重點體會“清白”)提問:這個“清白”到底是指什么?(高尚的品格)(2)補充:石灰的生命歷程:千錘萬鑿(石塊出山)→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骨碎身(成為熟石灰)→(粉刷墻面)留下清白(美名)。(3)教師點明:這首詩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是拿石灰自喻,說明詩人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品格,表達出詩人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于謙就是這樣,到死也不向惡勢力低頭,實踐了他的誓言。教師強調:這就叫“托物言志”。6.引導朗讀:把詩中“物”的形象與所蘊含的精神融合起來,讀出詩人的情感;有情感地朗讀,賽讀。設計意圖: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感悟作者的詩情。三、學習《竹石》。,1.出示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自稱板橋居士,清書畫家、文學家。乾隆進士??途訐P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其蘭竹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2.板書課題,齊讀。提問:是寫“竹”還是寫“石”?(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3.初讀詩文,自主感知。(1)自由朗讀,讀通讀準,注意朗讀節奏。(2)同桌交流:借助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詩文的意思。4.讀懂古詩,理解詩意。(1)再讀古詩,理解字義。(多媒體課件)咬:在這首詩里指的是緊緊扎根在土里。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松口一樣。立根:扎根,生根。原:本來,原本。破巖:破裂的巖石。磨:折磨,挫折。擊:打擊。堅勁:堅韌、剛勁。任:任憑。爾:你。(2)理解詩句:竹子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之中。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不拔,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5.品讀賞析,領悟情感。(1)品讀前兩句。①“咬”字極為有力,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充分表達了勁竹堅韌不拔的性格。)②“破巖”是什么?體會竹子的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③前兩句寫竹子在山巖中扎根牢固,暗喻什么?(暗喻詩人堅守人生宗旨不改變。)④指導朗讀,表現竹子生長環境的艱險、貧瘠。(2)品讀后兩句。①竹子不屈服于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②除了風吹雨打,竹子還會遇到什么折磨?(霜凍、雪落……這就是千磨萬擊!)③后兩句寫竹子歷經磨難之后,照樣堅韌不拔,又暗喻什么?(暗喻作者歷經人生的磨難艱險后操守更堅定。)④指導朗讀。6.歸納主題:《竹石》這首詩通過描寫竹子扎根在巖石縫中堅韌不拔的性格,表現了詩人堅定頑強、不畏艱險、剛正不阿的品質。7.表現手法:這首詠物詩采用了借物喻人、詠物明志(即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前兩句“狀物”,后兩句“抒情”。)設計意圖:抓住幾個關鍵詞,體會竹子的堅韌不拔,并進一步體會作者頑強、不畏艱難的精神。,四、拓展延伸。1.質疑: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呢?我們應該怎樣體會古詩的情感呢?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這兩首詩的共同特點是借物言志,都是借助一種事物來抒發自己的志向,表達了自己堅強不屈、剛正不阿的品格。設計意圖:體會兩首詩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五、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石灰吟》《竹石》兩首詩的意思,并被兩位詩人高潔正直的品質深深地感動,同時我們要學習兩位詩人的品格和精神?!景鍟O計】10 古詩三首《石灰吟》 《竹石》 ↓ ↓ 開鑿、焚燒不放松、堅勁 ↓ ↓堅韌,不怕艱難,不怕犧牲堅貞、高潔《馬詩》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名為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愿望。這是一組頗有特色的詠物詩,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遙深,構思奇巧、用典靈活,煉字煉意、深沉執著等藝術特色。譯文:平沙覆蓋著大漠,有如無邊的積雪,月亮高懸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彎鉤。什么時候我能給它帶上金絡頭,飛快奔馳著,踏遍這清爽秋日時的原野!作品鑒賞這是一組詠馬詩,通過對馬和與馬有關的許多歷史故事的詠嘆,表現了英杰異士的抱負和愿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合觀組詩,渾然天成,緊緊圍繞著主旋律彈奏;分而觀之,每首又各有側重而自成一體?!妒乙鳌肥敲鞔渭?、文學家于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全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譯文: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創作背景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吟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后,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后便寫下了此詩。據說此時于謙的才十二歲,他寫下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作品鑒賞文學賞析此詩借吟石灰的鍛煉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于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此詩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鑄成一體。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風格豪邁,氣勢坦蕩、鏗鏘有力?!吨袷肥乔宕嫾亦嵺苿撟鞯囊皇灼哐越^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竹詩。詩人所贊頌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前兩句贊美立根于破巖中的勁竹的內在精神。開頭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松”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征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托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后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通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譯文: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作品鑒賞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于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鄭板橋詩意竹石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云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么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并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