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1-10-151 9.99元 107頁 904.72 KB
立即下載 侵權申訴 舉報
版權聲明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期中+期末共8套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明朝馮夢龍指出:“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大手段?!边@揭示出宋朝(  )A.中國疆域版圖基本奠定B.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D.君主專制權力已有所削弱2.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建設嚴格控制共產黨員的從政比例,保證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創造性地實現了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這一政權(  )A.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B.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C.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權D.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3.4.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有了這樣廣泛的代表性,這個代表大會會議所討論和決定的一切,就將完滿地表達全國人民的意志?!薄斑@個代表大會”(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B.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D.明確規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4.中世紀的西歐,國王的加冕典禮必須由教皇主持。這一現象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的歐洲(  )A.王權神圣不可侵犯B.王權受到教權的制約C.國王相信“君權神授”D.教會主宰精神世界5.雅典城邦通過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規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階層,負責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而在羅馬,通常由專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由此可見,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實踐中(  )A.職業法官擁有審判權B.負責司法解釋的主體與羅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權D.公民陪審團維護所有人的法律權益第95頁共107頁 6.民國初期,政黨、社團迅速興起,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1912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這說明(  )A.辛亥革命的任務已完成B.民主共和形勢迅速發展C.北洋政府推動政黨政治D.國民黨的組閣獲得成功7.“它經過民主程序最終完成了國家建構的過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國家長治久安,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八?  )A.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成功代行了全國人大的職能D.初步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8.商鞅變法中堪稱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開端的是(  )A.廢除井田制B.建立戶籍制C.推行縣制D.統一度量衡9.“其制無公署,大小無專官。直廬始設于乾清門外西偏,繼遷于門內,與南書房鄰……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辈牧现兴龅臋C構應是(  )A.樞密院B.中書省C.內閣D.軍機處10.中國古代曾有一個中樞機構,始終沒“掛牌”,里面的官員品級不高,都沒有超過五品,也不能對中央六部等機構直接發號施令。這一機構中的“官員”最有可能稱之為(  )A.參知政事B.內閣大學士C.軍機大臣D.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一條修正條文宣布:“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边@一修正條文宣布的目的是(  )A.消滅法國的家族勢力B.為了恢復等級制度C.保障平民掌握政權D.防止復辟,鞏固共和12.以下為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相關的三幅圖片,如果給這三幅圖片確定一個最佳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  )第95頁共107頁 A.長期共存、互相監督B.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C.民主政治的光輝歷程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13.1940年,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所建立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對于這種政權性質的明確了解和認真執行,將大有助于全國民主化的推動?!泵珴蓶|所說的“政權”(  )A.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B.成為邊區蘇維埃革命的中樞C.擴大了民族抗爭的群眾基礎D.開創了中共民主建設的先河14.下圖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數量變化圖。從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國(  )A.經過改革開放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B.順利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C.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進城鎮化的進程15.18世紀中期,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責任內閣制形成并逐漸完善;1912年,孫中山頒布《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責任內閣制。由此可知責任內閣制旨在(  )A.體現社會契約的精神B.實行天賦人權的思想C.實現三權分立的學說D.踐行主權在民的理念1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第95頁共107頁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這既是中國古代集權體制下的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顿Y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體表現。(2)閱讀上述材料,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對圖二中兩人的對話內容進行闡釋。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毛澤東指出:“為什么要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身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敝芏鱽硪仓赋觯骸耙驗楣伯a黨是領導黨……我們一旦取得全國政權,就帶來一個危險,就有一些人可能會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所腐蝕,被勝利沖昏頭腦,滋長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甚至會出現個人野心家,背叛群眾。這方面的危險是隨時存在的,每個共產黨員都要警惕?!编囆∑皆凇豆伯a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強調:“黨要領導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辈牧隙∶珴蓶|還曾指出:“對民主人士,我們要讓他們唱對臺戲,放手讓他們批評。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點像國民黨了?!标P于請民主黨派唱對臺戲的意義,陳云指出:“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哪里有唱對臺戲的,哪里有‘反對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則,工作就搞不好……有民主人士監督我們,對工作有好處。如果革命勝利后,長時期沒有‘反對派’,只有一派人講話,聽不到不同的意見,那么工作就會出毛病?!?1)材料一中三位偉大領袖所闡述的共同論點是什么?第95頁共107頁 (2)材料二中,毛澤東、陳云在講到“反對派”這個詞的時候,都是加上了引號的。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謂“歷史終結論”。他認為,冷戰的結束不僅僅意味著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對抗的結束,更意味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是如何地心高氣傲,但面對客觀存在的無情現實,即他心中的“樣板”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而被他宣布即將滅亡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卻日益興起,成績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貴的頭”,開始批評起美國和贊揚起中國來了。他認為“中國奇跡”主要得益于中國模式政治方面的優勢。這一轉向,實際上說明“歷史終結論”業已破產?!悓W明、李先悅《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說明了什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歷史終結論”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第95頁共107頁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初活躍于國會中的政黨,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y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故在態度上較同盟會溫和?!c同盟會合組國民黨的其他小黨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為眼見國民黨將能在政壇上占優勢?!劣谡絿鴷笃诔霈F的民憲黨,雖系自國民黨分出,但以吸收了許多進步黨黨員,在態度上亦較溫和。作為激進派政黨的同盟會和國民黨,是使民初國會發揮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黨的功能是以言論和立法來監督政府,并以訴諸選民的辦法促使執政者重視國利民福,同盟會和國民黨的確是具有這方面的資格與潛能。但以執政者無限制的伸張行政權,在野黨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監督權,結果使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當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而又不能取決于選民時,政治的危機即升高。民初國民黨之策動“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敗后執政者一意伸張一己的權力,均為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的表現,亦為政治危機升高的表現,結果是兩敗俱傷?!獜堄穹ā墩撁駠跄甑恼h政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特點,并分析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活躍的原因。第95頁共107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材料中的“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指的是強大中央,弱化地方,這是立國之根本,從而達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選B項;中國疆域版圖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項;C項與材料中“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排除D項。2.A 【解析】陜甘寧邊區政權是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其任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一致,故選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新中國建立后出現的,排除B項;“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權中人員的分配比例,共產黨員、黨外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非指三權分立,排除C項;“三三制”政權中存在左派和中間派,并非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排除D項。3.B【解析】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即1954年憲法,與材料中“完滿地表達全國人民的意志”相符,故選B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排除A項;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排除C項;明確規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是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4.B5.C【解析】雅典的陪審團成員是直接通過抽簽產生的,代表了各階層,而羅馬則是由職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這說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權,故C項正確。A項指羅馬,排除;從材料來看,二者主體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羅馬是職業法官,排除B項;“所有人”表述錯誤,排除D項。第95頁共107頁 6.B【解析】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排除A項;從政黨的名稱“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以及“1912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可知,政黨、社團迅速興起,民主共和形勢迅速發展,B項正確;袁世凱欲獨裁,制造了“宋教仁案”,鎮壓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7.B【解析】根據題干“中國共產黨領導”“經過民主程序最終完成了國家建構的過程”等信息可知,“它”是指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據此可知,該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52年底,國民經濟已經基本恢復,排除A項;1949年9月所召開的新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排除C項;新政協初步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第一屆全國人大,排除D項。8.C【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對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變法中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免的規定,故選C項。9.D【解析】“南書房”是清代官署名,A、B兩項時間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可知該機構成員是由皇帝的親信組成,應是軍機處,故排除C項,選D項。10.B【解析】據材料“中樞機構,始終沒‘掛牌’……官員品級不高……也不能對中央六部等機構直接發號施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設參知政事分割相權,是正式官職,且品級很高,故A項錯誤;明朝設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內閣大學士品級不高,故B項正確;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很高,故C項錯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職,相當于宰相級別,故D項錯誤。11.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政體,材料“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復辟,保證了共和派的執政,有利于鞏固共和制,故D項正確。憲法這一條文并非消滅法國的家族勢力,而是防止專制勢力的復辟,第95頁共107頁 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說限制了原來統治過法國的家族當選為總統,不是為了恢復等級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保障平民掌握政權,故C項錯誤。12.C【解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體現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體現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全面。13.C【解析】材料“1940年”“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是抗戰時期民主政權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戰群眾基礎的建立,故C項正確。A項是1937年,排除;B項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D項“先河”不符合史實,排除。14.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鎮化的發展,并未涉及工業化,故A項錯誤;材料未反映工業結構,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可以看出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長速度下降,故C項錯誤;材料中人口增長速度下降,得出不能僅靠人口的轉移促進城鎮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故D項正確。15.D【解析】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責任內閣制形成并逐漸完善,使英國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責任內閣制,使總統的權力受到制約,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責任內閣制旨在踐行主權在民的理念,故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沒有涉及,均排除。16.C【解析】根據材料“募饑民修水利”“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等關鍵信息可知,這一措施既可以救濟受災農戶,又可以修建水利設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給農戶創造就業機會,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還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募饑民修水利”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都有利于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并非其與其他賑災方式相比的不同點,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募饑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災救荒措施,無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表現:秦設宰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只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第95頁共107頁 (2)趨勢: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闡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為解決由此帶來的沉重政務負擔,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個人的信任,其職責以侍從咨詢為主,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窘馕觥康?1)問,秦代為三公九卿制,唐代為三省六部制,明代為內閣制,據此結合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進行回答,注意語言的組織。第(2)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之一是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根據圖一和圖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兩幅圖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闡釋時要圍繞宰相制度來講述,從宰相的職責、發展歷程、作用等角度闡釋,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1)共同論點:關于中國共產黨接受民主黨派監督的必要性。(2)理解:民主黨派提不同意見不是與共產黨分庭抗禮,而是幫助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里的“反對派”不是反對黨,而是諍友、摯友?!窘馕觥康?1)問,實際上是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歸納和比較能力。第(2)問,注意引號的作用以及結合上下文進行歸納。19.示例:論題: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闡述:民主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標。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國在發展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堅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進一步完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成功。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揚棄,是一種偉大的制度創新。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窘馕觥渴紫?,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認為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但是后來,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第95頁共107頁 社會主義中國卻日益興起,福山開始批評美國,贊揚中國。其次,從材料中提取互相關聯的歷史信息并結合史實進行分析得出“中國政治模式具有優越性”。由此可以提煉觀點,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列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并闡述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總結觀點,表述成文。20.特點:黨派分化組合多變;政黨林立,政治傾向大抵為激進和保守兩派;國民黨力量強大,立場激進;政黨政治形式上活躍,但任何政黨都未進入國家權力的核心;受執政者打壓,政黨政治的實踐均以失敗告終。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臨時約法》頒布,確立責任內閣制;西方政黨政治的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與階級關系多樣化的影響?!窘馕觥康谝恍?,根據材料中“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y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逐條概括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民國初年的史實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第95頁共107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西方國家絕大多數文官都必須通過公開的競爭考試,擇優錄取,政府任何一級文官職位,都要向成績優秀者開放,西方各國幾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試的內容方式、條件、機構等方面固定下來,形成了制度。西方國家這一做法(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C.改變了西方的階級結構D.得益于工業化的完成2.美國文官部門是由各類專門委員會和上千個類似的官僚機構組成的。這些官僚機構對國會制定的每一項立法都要再宣布二十條規章細則。美國此舉(  )A.導致國會的立法權受到沖擊B.有助于法治秩序的有效運行C.實現了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D.完善了司法機構的法律依據3.西方文官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敗B.啟蒙思想的影響C.國家治理的需要D.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4.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計表。下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第95頁共107頁 A.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學正統地位漸趨確立5.英國文官制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是(  )A.實行職務常任制度B.國家設文官委員會C.推行考試錄用制度D.文官政治中立制度6.列寧曾說:“對上司畢恭畢敬的習氣和某些‘公’務特權把他們拴住了,通過股票和銀行,這支隊伍的上層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庇纱丝芍袑?  )A.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B.指出了公務員制度的實質C.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D.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7.英國責任制內閣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勝選黨派組閣,政府官職就由該黨成員擔任。1850年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規定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不得參選議員,不能介入黨派活動。這種變化說明(  )A.議會被政黨操控阻礙民主政治發展B.改革目的是保證施政措施的連續性C.文官制度是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D.責任制內閣不具備分權制衡的特征8.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唐寧街歲月》中說:“絕對專業化素養,使得政府能夠在最低差錯和最高效率的情況下運轉自如。這個制度足以讓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國家羨慕不已?!边@主要得益于(  )A.責任內閣制B.君主立憲制C.文官考試制D.文官常任制9.1841年,哈里森當選美國總統,一個月后便因忙于職位分配勞累而死;1861年,林肯當選總統,分官使他精疲力盡,他形容說:“如果前院起火,我都無法去救?!?881年,因分官不均導致了加菲爾德總統被刺事件的發生。這表明(  )A.“政黨分肥制”影響政治穩定B.美國總統權力失去制度約束C.恩賜官職制度已在美國泛濫D.美國政治制度具有不穩定性10.有學者指出,作為社會近代化的產物,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文官考試法令把經義作為應試人員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參與考試。該學者意在說明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文官考試法令(  )第95頁共107頁 A.完全違背了時代發展潮流B.內容與形式存在背離現象C.重視借鑒中國的傳統文化D.阻礙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11.19世紀中期,美國的文官一般是跟隨本政黨在政治上共進退。1883美國通過了彭德爾頓法,規定文官不從屬于任何政黨,并將文官固定化和職業化。這種變化(  )A.改變了美國民主制度的結構B.強化了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C.削弱了政黨對國家政治的控制D.推動了美國政府管理的科學化12.1906年,清政府徹底廢除科舉制,關于這一舉措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A.沖擊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B.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C.推動了文化的新發展D.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13.下表為明朝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情況,由此表可知,明朝永樂九年考滿賞罰補充規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終等第稱職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稱職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稱職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稱職不稱職A.對官員考核結果是官員升降的唯一依據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員考核體系C.對官員管理實行獎懲一體D.力圖掌握官吏的真實情況1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第95頁共107頁 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  )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5.西漢對于官僚權力的約束較為有效,如薦官有責、上計考課、設刺史以查地方、職務回避制等做法,都從制度層面對官吏用權加以制衡,使得權力不至妄為,因而“政平訟理,百姓無愁怨”。這體現了西漢(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約束較為有效C.權力的制約與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轉變16.下面是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情況統計表。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1915年6月不確定194不確定《東方雜志》第12卷第六號第一屆普通文官考試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報》1917年4月27日第464號續表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二屆高等文官考試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報》1919年10月7日文章《文官考試雜談》第二屆普通文官考試1920年10月400040010%《申報》1920年10月11日報道A.文官考試分為高等和普通兩種B.文官考試錄取率處上升趨勢C.《申報》比《東方雜志》可信第95頁共107頁 D.北洋政府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科舉制的演變時間事件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政變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1901年清廷實行新政,各地官吏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科舉考試雖未廢除,但已改八股為策論依據材料,概括科舉考試在近代出現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抖Y記》材料二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薄逗鬂h書·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第95頁共107頁 ——《晉書·段灼傳》材料四 唐人沈既濟說:“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視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天下,故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薄D引自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紀末期,政府中開始出現職業行政官員,主要負責各部內務,這就是英國近代最初意義上的文官。這時英國兩黨制基本形成,輝格黨、托利黨輪流執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黨派為基礎,講關系、重門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輩和腐敗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統,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則受到排擠。這樣就會造成大批官員失業,使現政府效率低下,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蕩和社會動亂。1833年,有些較大的部門開始以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的方式招錄官員,走出了考試任官的第一步?!?855年,英國根據《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進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頒布了《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第一個樞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務委員會主管文官考試錄取工作,至此,英國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國又頒布了關于文官制度的第二個樞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終確認了《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的構想,這是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關鍵一步,以后經過英國歷屆政府的完善和補充,最終確立了整套文官制度。英國19世紀70年代確立的文官制度延續至今,盡管競爭、通才、中業、常任等原則一直未變,第95頁共107頁 但政府的職能、文官的任務卻不斷地變革,以使其不斷完善?!幾蕴片摤摗稖\談英國文官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編寫一幕發生在19世紀英國的人物對話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英國當時政治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獲得一個新的羅盤以前就拋棄了舊的,遂使社會之船駛入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他還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這種過渡階段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破壞了經典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代之以毫無章法可循的局面?!幾允捁η亍稄目婆e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有關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觀點。(要求:可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第95頁共107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 【解析】西方國家將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取的文官制度法律化、規范化,保證各級政府均選用成績優秀者擔任文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2.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國會主要是從宏觀上制定法律,文官機構為法律制定了詳細的規則,有助于美國法治秩序的有效運行,故選B項;文官機構制定實施細則并沒有損害國會的立法權,排除A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文官部門屬于行政機構,排除D項。3.D【解析】17-18世紀,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A項與事實不符;B、C兩項不是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故D項正確。4.B【解析】從統計表看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由官員子弟逐步放寬到庶人子弟,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是科舉制促進教育發展的表現,故B項正確。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的變化,無法體現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逐步放寬,無法體現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理學無關,排除D項。5.C【解析】西方文官制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受中國科舉制影響,采取考試錄用的辦法,故選C項。第95頁共107頁 6.B【解析】根據“‘公’務特權”可知列寧說的是公務員制度,根據材料“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可知,公務員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故B項正確。A、D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揭露弊端是表象,故C項“意在”表述錯誤,排除。7.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責任制內閣建立后,政府官職由勝選派成員擔任,這樣容易導致政府官職經常輪換,不利于政策實施和國家政治的發展。改革后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不得參選議員,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連續性,保證具體行政過程的穩定,故B項正確。英國的權力中心在議會,執政黨在議會選舉基礎上產生,政黨政治有利于民主政治發展,A項錯誤;根據材料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是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君主立憲政體,C項錯誤;責任制內閣具有分權制衡的特征,D項錯誤。8.C【解析】根據材料“絕對專業化素養……最低差錯和最高效率的情況下運轉自如”應是文官考試選拔制,故C項正確。責任內閣制、君主立憲制與專業化素養無直接關系,故排除A、B兩項;文官常任制與政權結構穩定、連續有關,故D項錯誤。9.A 【解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政黨分肥制”帶來了政局不穩等種種弊端,這表明其影響政治穩定,故選A項;美國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和憲法的制約,排除B項;美國并未實行恩賜官職制度,排除C項;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穩定性,排除D項。10.B 【解析】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將經義作為應試人員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參與考試,這明顯違背了近代化潮流,內容和形式存在背離現象,故選B項;北洋政府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說明其并未完全背離時代潮流,排除A項;C項表述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試制度的實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排除D項。11.D第95頁共107頁 【解析】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美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體制,故A項錯誤;文官不再屬于任何政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選總統的文官任免權,進而弱化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故B項錯誤;作為典型的兩黨制國家,兩黨依舊牢牢掌控著白宮和國會,故C項錯誤;文官不再與執政黨共進退,有利于減少任人唯親和貪污腐化的現象,從而能夠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故D項正確。12.D【解析】1906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滅亡,所以D項說法存在問題,符合要求,故選D項。A、B、C三項說法皆屬于廢除科舉制的作用,敘述正確,但不合題意。13.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考滿制度以三年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內工作狀況之法,圖表考核情況說明政府對官員的考核細致明確,力圖掌握官吏真實情況,故D項正確。明代考核分為“考滿”“考察”“考成”三種,評定考等后,還須依據官職繁簡確定獎懲升降,從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項;B、C兩項在圖表中未體現,均排除。14.C【解析】文官普通考試分類并細分專業,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只能說明官僚機構的專業化,故排除B項;劃分專業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5.B【解析】西漢對官員的約束在制度建設上使“權力不至妄為”,故選B項。官僚制度在不斷完善,但是不能用“臻于完善”,排除A項;對官員權力的約束,不是國家機構設置上的權力的制約與平衡,西漢仍然是君主專制,排除C項;西漢是君主專制制度,還是“人治”,排除D項。16.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A項正確。錄取率從16.32%到10%是下降趨勢,故B項錯誤;作為報刊無法印證哪個更可信,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得出政局是否穩定,且北洋政府時期政局動蕩,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特點:趨于實用。原因:西學的傳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的推行。第95頁共107頁 【解析】第一問,由材料可以看出增設的學科門類更加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更加突出實際;第二問,可以從內因,如經濟、政治等方面,以及西方思想影響等角度回答。18.(1)血緣、門第、等級。(2)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4)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可從血緣、門第、等級等方面歸納先秦時期選官制度的標準。第(2)問,根據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關鍵信息概括。第(3)問,根據材料“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可知該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關于弊端可從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對話主題:英國的文官制度。甲:聽說了嗎?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考試成為政府行政部門的事務官了。乙:???有這么好的事嗎?甲:當然了,因為樞密院最近頒布了一個《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務委員會主管文官考試錄取工作。乙:這真是件好事,樞密院為什么要頒布這個命令???甲:還不是因為以前在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上存在問題。你看以前官吏的任用常以黨派為基礎,講關系、重門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輩和腐敗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統,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則受到排擠、打壓。這樣造成了政府效率低下,腐敗泛濫,甚至引起政治震蕩和社會動亂。乙:還真是,國家存在問題就應該進行改革。這樣今后我們也有學習的動力了。甲:是啊,我們好好努力,爭取考上事務官。一方面可以為國家出力,另一方面在沒有嚴重過錯的情況下,也可以使自己衣食無憂了?!窘馕觥扛鶕?8世紀末期,政府中開始出現職業行政官員,主要負責各部內務,這就是英國近代最初意義上的文官”可得出,該材料的主題是英國的文官制度。對話的內容可從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具體內容、特點、產生的影響等方面概括。第95頁共107頁 20.觀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觀點不正確。理由:科舉制度在近代中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它的廢除有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并不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造成的,即使不廢除科舉制度,社會也會出現動蕩。示例二:此觀點正確。理由:科舉制不僅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科舉制的廢除使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動蕩?!窘馕觥渴紫雀鶕牧细爬ǔ鲇^點,即該學者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嚴重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的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的。然后對該觀點結合史實評述即可。贊同該觀點,可從科舉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選舉人才,其廢除使得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贊同該觀點,可從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原因回答。第95頁共107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評論中國某學派時說:“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強調禮儀和社會責任?!痹搶W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制定憲法或頒布法律是實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有關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法或法律文件,說法正確的是(  )A.1954年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C.1954年憲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會議上制定并通過D.1954年憲法是對《共同綱領》的否定3.《法制日報》在談到某部憲法修改時說: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稱之為中國在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這部憲法應該是(  )A.《共同綱領》  B.1954年憲法C.1982年憲法D.1999年憲法4.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體現中央集權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B.韓非子C.孟子D.墨子5.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施仁政在過去可能有效,但現在必須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獸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理智的體現。對此認識不正確的是(  )A.兩者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B.兩者都認為法律就只是用來懲罰人民的第95頁共107頁 C.兩者的主張都是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反映D.兩者都主張用法律來治理國家6.1215年6月頒布的《大憲章》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征稅叫要確立相關法定程序;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其財產。這反映了《大憲章》(  )A.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B.保護了公民的基本人權C.取消了國王的征稅權D.奠定了英國憲政的基礎7.一位西班牙官員曾這樣描述中世紀的教會,“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這種現象說明(  )A.天主教會積聚了大量的財富B.教士和僧侶生活奢侈腐化C.教會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歐洲的宗教改革勢在必行8.宗教改革時期,為抵御新教的攻勢,羅馬天主教會成立了耶穌會。該組織主要從事傳教和教育,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反對追逐世俗權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學和藝術素養,重視將人教育成有責任感的公民。耶穌會的這些做法(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B.著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D.引發西歐的思想解放9.有學者認為,1954年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這說明該憲法(  )A.立足于過渡時期的歷史實際B.做到本土性和國際性的統一C.奠定了新型國家的基本框架D.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10.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曾流行這樣的口號:“誰敢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痹摽谔柌荒芊从钞敃r(  )A.個人崇拜盛行B.強調階級斗爭C.社會秩序混亂D.執法公正嚴明11.商鞅《君臣》中記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边@表明當時(  )A.分封制瓦解、君主專制建立第95頁共107頁 B.“以法治國”成為治國標準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學派D.“以法治國”成為百家共識12.在訴訟中評價當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羅馬法源遠流長的傳統。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審判員將首先評價當事人的品行,辨別當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并以此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這表明在羅馬法的實施中(  )A.人文理性精神嚴重缺失B.希臘法成為參照標本C.判決由當事人品行決定D.致力于審判的合理性13.海涅把馬丁·路德稱為“一個由天意選中出來粉碎羅馬霸權的貧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應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消除了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統治C.使人獲得靈魂得救的自主權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義14.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這表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B.黨和政府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C.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步巨大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巨大15.《后漢書》記載:“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允葠褐就?,而遷染之涂異也。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是以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边@表明(  )A.儒學積極借鑒其他學說B.儒家學派已經出現思想分化C.孔子十分重視禮俗教化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適合時代16.在14世紀的羅馬法復興運動中,法國一度成為“評論法學派”的中心。16世紀,“人文主義法學派”活躍于法國。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鳩、盧梭等促成了法典編纂運動的興起。這反映了在法國法律形成過程中(  )A.法官的地位突出B.以遵循先例為基本原則C.法學家扮演主角D.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原則第95頁共107頁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過于殺戮”,隋煬帝“益肆淫刑”“生殺任情”。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朕觀《隋煬帝文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釋道:“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愛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碧瞥跫粗贫ā俺缛濉钡幕緡?,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禮、義、廉、恥、仁、愛來教育百姓尊禮守法,維護社會安定。在《貞觀政要》中唐太宗曾說:“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庇终f:“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庇捎谑ФY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蓋風化未洽之咎”?!杺鳚伞丁簇懹^政要〉所見唐初統治集團法律思想》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惡以及吏律、戶律、禮律等,共30卷460條?!独袈伞分饕幎ㄎ奈涔倮魬撟裱穆毸痉ㄒ幖肮珓章氊?,“大臣專擅選官”“交結朋黨紊亂朝政”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戶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跽癜病稄摹创竺髀伞档闹贫粗煸暗姆ㄖ扑枷搿?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國之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點。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國思想的相同之處。18.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類進步的重要表現和保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自然的權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第95頁共107頁 ——摘編自古羅馬法材料二 世界上歷來的憲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睹珴蓶|選集》(第2卷)材料三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已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僅以1982—1992年為例,我國就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修正)、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漁業法、森林法等諸多法律?!幾在w惜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展歷程的全景回顧》(1)根據材料一歸納羅馬法包含的基本原則。結合史實說明羅馬法與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英國在革命成功后頒布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及其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法律建設的基本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19.鄉約是中國民間社會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依靠習慣和道德力量發揮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95頁共107頁 材料一 北宋儒家“關中學派”代表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訂立《呂氏鄉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鄉規,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德業相勸,即互勉于修身齊家之事;二是過失相規,如戒酗酒,戒賭博,戒斗毆等;三是禮俗相交,即鄉黨之間要有長幼之序,相親相敬之禮;四是患難相恤,包括防盜,防災,防疫,恤貧,恤孤等。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為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范鄉民的個人行為。有學者認為,《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幾渣h曉虹《中國傳統鄉規民約研究》等材料二 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全國各地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習俗,民風民情也千差萬別,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統一規定,難免引起“不適”,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幾詣⒂睢墩摗皡问相l約”的社會治理作用》(1)根據材料一,簡要指出《呂氏鄉約》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鄉約出現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簡析研究古代鄉約的現實價值。20.社會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郭氏后裔中有識之士看清積弱民族要奮發圖強,應從發展教育入手,立足鄉梓,倡辦學堂,培養人才。古今以來郭氏家族中從事教育的人士眾多,在地方負責教育的官吏、族譜有記載的四十多位??婆e制度廢止后,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各地都大興舉辦學堂,濰邑第一個研究學術團體“智群學社”、第一處中學“濰縣縣立中學”、第一女子學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創辦的……對于地方文化的發展,確曾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郭氏居濰始祖郭禮以塾師為業,博采眾長,素日對子孫嚴格教誨,因而書香之風沿襲久遠,歷五百年常盛不衰?!幾浴稙H坊文化三百年濰縣郭氏望族敘議》材料二 魯濱遜的荒島生活面臨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艱辛,這期間都是靠著《圣經》的支撐和對上帝的祈禱,他的精神才沒有崩潰……潛意識里自覺的認為全世界都應該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長老會信徒即清教徒,長老會是加爾文宗……他通過《魯濱遜漂流記》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他的主人公在小說中勤勉努力,堅信上帝,最終獲得了大筆財富……——摘編自楊曉利《魯濱遜故事初探》第95頁共107頁 請結合上述材料以“教化與社會治理”為主題,談談你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解析】儒家注重實用、主張積極入世,注重道德倫理,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根據材料信息“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實用性”“道德體系”“禮儀”“社會責任”等詞可知符合儒家的特點,故B項正確。2.A【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故排除C項,A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故B項錯誤;1954年憲法是對《共同綱領》的繼承和發展,D項錯誤。3.C【解析】據關鍵信息“新時期”可以判斷,1982年修憲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4.B第95頁共107頁 5.B【解析】材料“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獸欲”說明兩者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故A項表述正確;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不僅用于管理人民,還用于限制執政者,故B項表述錯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C項表述正確;根據材料“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理智的體現”可知D項表述正確。故選B項。6.D【解析】《大憲章》頒布時,英國尚未確立議會至上原則,故A項錯誤;《大憲章》的頒布是為了限制王權,而非保護公民的權利,故B項錯誤;國王的征稅權并未取消,只是要經過相關立法程序,故C項錯誤;英國的憲政建立在對王權進行限制的基礎上,而《大憲章》體現了對王權的限制,故D項正確。7.D【解析】A項是現象,不是“說明”,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教會宣傳禁欲,神父自己卻積聚大量錢幣,教會所宣傳的道德、誠信受質疑,教會改革勢在必行,故D項正確。8.C【解析】通過題干中耶穌會的主要職責(如“重視將人教育成有責任感的公民”)可知,這些做法體現了其人文主義的精神,故選C項。耶穌會成立的出發點在于“為抵御新教的攻勢”,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排除A項;通過題干中“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反對追逐世俗權力”可知,耶穌會的這些做法“著力于天主教世俗化”這一表達方式是錯誤的,排除B項;文藝復興是歐洲思想解放的起點,排除D項。9.A 【解析】根據“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可知,1954年的憲法是為過渡時期的實際建設服務的,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性的一面,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材料未反映,排除。10.D【解析】“誰敢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口號明顯地反映了當時的個人崇拜,再結合材料所述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應該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以不能反映D項。第95頁共107頁 1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這說明“以法治國”成為治國標準,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遷,排除A項;C、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12.D【解析】根據材料“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審判員將首先評價當事人的品行,辨別當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并以此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可知致力于審判的合理性,故選D項。只有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當事人的品行才能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且判決并不由當事人的品行決定,排除A、C兩項;材料沒涉及希臘法,參照標準是當事人的品行,排除B項。13.C【解析】結合所學,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宗教觀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故選C項。時至今日,西方社會依舊普遍信仰宗教,排除A項;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羅馬教皇的專制和獨霸局面而非推翻其精神統治,排除B項;馬丁·路德只是對基督教做出了不同于羅馬教廷的原始解釋,仍舊尊《圣經》為信仰的唯一和最高依據,排除D項。14.B【解析】根據材料“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可知,黨和政府采取措施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故選B項。材料主要說明“農民工”問題,而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A項;材料“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而不是基層民主政治,排除C項;材料說明政府關注民生,而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排除D項。15.C【解析】根據材料“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可知孔子對禮俗教化的重視,故C項正確。A、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出現在戰國時期,排除。16.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國經歷了“評論法”“人文主義法”“古典自然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體現出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訴求,說明法國的法律形成過程中貫徹了資產階級的民法原則,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官的作用,排除A項;“評論法學派”“人文主義法學派”“古典自然法學派”并未體現出繼承特征,排除B項;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法學家,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第95頁共107頁 17.(1)治國之策:以禮為重,禮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統治者為政失策速亡的教訓;穩定建國初社會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謙遜的個人品質。(2)特點:涉及內容廣泛;維護專制的色彩明顯;重視經濟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國策”“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國之策是以禮為重,禮法并用。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并聯系所學有關史實,從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訓、穩定建國初社會秩序、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謙遜的個人品質等方面來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包括五刑、十惡以及吏律、戶律、禮律等,共30卷460條”“‘大臣專擅選官’‘交結朋黨紊亂朝政’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戶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從兩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國思想的相同之處是施仁政,重法典。18.(1)原則:平等;人權;理性;法律至上;正義。關系: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源泉。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拿破侖時期的《民法典》等都以羅馬法學說為理論基礎。(2)文件:《權利法案》。意義: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實現人治到法治的轉變,促進政治民主化;為他國提供一種政治體制模式,促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3)特點:高度重視;基本形成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律體系;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原因: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與推動;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國力增強,各種保障條件逐漸具備?!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基本原則”,據材料一“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法是最高的理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關系”,注意抓住史實說明。第(2)問,第一小問“法律文件”,據材料二“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問“歷史意義”,可以從權力變化、經濟發展、政治發展、世界影響和長遠影響幾個角度思考。第(3)問,第一小問“基本特點”,據材料三“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已制定……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主要原因”,據材料三“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等信息并聯系所學知識回答。19.(1)特點: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規范鄉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教化;強調互助互勉;強調自治。原因:理學的形成;科舉制的推行;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治體系;士大夫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的增強。第95頁共107頁 (2)當代價值: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美德;有利于農村基層自治制度的完善;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一是德業相勸……二是過失相規……三是禮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原因”,則要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和社會變化等方面來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等信息,聯系當前推行基層自治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分析。20.社會教化是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風與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東西方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階級和時代性方面也都有消極影響。積極方面:①家風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了社會風氣、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動了地方文化發展,對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②宗教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有利于提升社會道德水平;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魯濱遜漂流記》中,基督教給魯濱遜以精神寄托,引導他不怕困難與挫折,具有積極作用。消極方面:教化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濰縣郭氏家風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縛思想,強化教會的控制,充當了資產階級海外殖民的工具。我們今天加強社會治理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發揮多種教化方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窘馕觥拷Y合材料分析可知,社會教化是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風與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東西方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都有消極影響。因此,我們今天加強社會治理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發揮多種教化方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第95頁共107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世紀后期,考古學家在湖北、甘肅、湖南等地發現了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證秦代()A.地方宗族勢力較為強大B.行政制度比較系統C.郡縣制在全國范圍確立D.法律制度非常嚴密2.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中,巡撫主民政事務,總督主軍事。但實際上,二者的職權具有相當的類似性,可以說是相互交織、彼此滲透,且有的督撫其轄地也有局部重疊。這一做法是為了()A.打破權力壟斷以加強中央集權B.加強君主專制以維護皇權獨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軍民分治以加強地方的獨立性3.13世紀初,英國貴族、騎士和市民聯合起來迫使國王約翰簽署《大憲章》,規定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這些規定體現了()第95頁共107頁 A.臣民參與監督王國的政務B.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C.議會與國王實行集體統治D.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4.法國1875年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和軍隊最高首腦,但總統簽署的法令必須有一名內閣成員副署方能有效;總統可以解散眾議院,但是需要參議院同意;內閣由總統任命,但需要對議會負責。這體現出當時()A.君主、共和兩派的斗爭與妥協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法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D.責任內閣制度初步確立5.1998年,在吉林省第四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80%以上的農村采取了“海選”方式提名初步候選人,其中梨樹縣還發展了“海選”方式,實行“一次性投票選舉”,即把原來用“海選”提名初步候選人的方式,發展成正式選舉。以上嘗試說明()A.中國開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B.直接民主選舉得到全面貫徹C.基層民主選舉獲得了新發展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改革開放之初,陳云強調指出要根據“鳥”的需要,設計“籠”的大小,并不斷調整“籠”的尺寸,使“鳥”不被“籠”困死,而且能在“籠”中充分飛翔?!傍B籠經濟”的提出意在()A.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B.擺脫計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闡釋計劃與市場的互動關系7.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制度逐漸衰微,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梢姽糯O察體系的演變()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矛盾B.保障監察體系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第95頁共107頁 8.英國傳統的文官制度以“恩賜官職制”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國政府兩次頒布法令進行改革,規定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來主持考選事宜,公開競爭、擇優錄取,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影響,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這一改革()A.有利于英國政治運行的穩定B.推動了責任內閣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絕了英國政府的腐敗D.完善了英國的政黨制度9.1883年以后,美國逐漸推行“功績制”,即通過考試考核的方法來選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羅斯??偨y大力推行“政治庇護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及學者為文官。材料可用來印證美國()A.危機期間失業問題的嚴重B.擺脫經濟危機的迫切性C.行政權不受立法權的制約D.國家干預取代自由放任10.1928年3月,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1929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裝成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蔣介石下令全體公務員穿統一制服,式樣為中山裝,中山裝正式成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這一過程說明()A.革命觀念風靡一時B.服飾變革推動社會進步C.人身控制日益嚴重D.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11.“公推公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一些地方出現的干部選拔方式。十七大后,通過這一方式選拔的干部從數量、范圍和職位重要性上都向更高層次邁進。以下表述正確的是()A.是中國傳統的“舉薦制”和“科舉制”的復合體B.在“民主”話語和“創新”追求下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回歸C.以筆試加面試的考試成績排名作為錄用的最重要標準D.入圍干部當任或淘汰時的票決制,帶有“黨內民主”色彩12.洪武元年頒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許乞養異姓為嗣,以亂宗族”。明朝后期修訂的《問刑條例》則規定,“其財買義男,如恩養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孫論”。這一變化可以說明當時()A.綱常倫理受到嚴重沖擊B.宗法關系漸趨松弛第95頁共107頁 C.異姓繼承取代嫡子繼承D.社會風俗急劇轉變13.古羅馬法關于所有權是所有人“對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權”的定義以及關于占有、使用、受益、處分各種權能的理論,直接被歸納到拿破侖法典的第544條中,備受當代各國民法學界的推崇,陸續被各國民法所采用。這表明( ?。〢.羅馬法具有適用性被有效繼承B.近現代法律重視維護私有制度C.羅馬法擁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質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發展性特征14.近代英國憲法包括為數眾多的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以及憲法判例,沒有統一的憲法法典。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習慣等方式表達出來的憲法與普通的法律和政治習慣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并沒有區別,但是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卻具有憲法的效力。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英國憲法主要是不成文的習慣法B.英國缺乏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C.尊重傳統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點D.英國人對憲法的理解存在差異15.有學者指出,根據禮儀與禮義一體化的原則,只要在當今核心價值觀中尚保存有某種禮義,在價值實踐中則可以部分參考和借鑒傳統禮儀的操作,或者說可以從傳統禮儀中獲得實踐性的領悟和啟示。這表明()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傳統禮儀影響較大B.傳統資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借鑒C.傳統文化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16.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有兩次大變局,其一是封建改為郡縣,其二是專制改為共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從漢到宋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的時代。北宋時候,皇權已經高度專制,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于是皇權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秦代以后的兩千年,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行政區劃本來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區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第95頁共107頁 ——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幾灾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秦代走出周制、確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別指出元代中央集權和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5分)(2)據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貢獻,并從“民族國家”和“人民權利”兩個層面歸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任務。(5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談談你的認識。(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在世官制占統治地位的歷史階段,官職任定被限定于貴族范圍內。察舉制度創立之后,選官一般經現任官吏察訪,然后向政府舉薦予以任用??婆e制則是通過考試選官,擇優錄用?!S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取士;廢除八股后,又采取學堂育才選才和留學畢業生錄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受國內外諸種因素的影響,以強化文官立法為特點,中國近代文官制度進一步趨于完善。這些近代中國官員選任制度,具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可供借鑒之處,并且在某些方面還顯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時代價值?!P學增《近代中國官員選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正式頒布為標志,我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正式建立。該規定實施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人才陸續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為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n達亮《當代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淺析》第95頁共107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趨勢,并簡析這些變化的積極作用。(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期中國官員選任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5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意義。(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幾粤夯坌恰吨贫穹ǖ涞脑O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逐步走上平穩化、正規化……八二憲法及其四個修正案是我國國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⒆阌诟母镩_放,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滿足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需要的民商經濟法律制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為代表,在30年時間內,我國先后頒布了兩部刑法典,同時又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幾詮垥x藩《法治的腳步:回顧新中國法制60年》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時至今日,“中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發展道路,引起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2008年2月7日德國《新德意志報》上的文章說:“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社會主義民主’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孔子的公共倫理’,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保?)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共同原因。(3分)(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階段特征并談談你的認識。(3分)(3)依據材料三歸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4分)19.觀看戲劇是雅典人城邦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流傳至今的眾多劇本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雅典城邦的人文精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第95頁共107頁 戲劇最初可能起源于雅典以外的地區,后傳入阿提卡。戲劇表演大多由富有的公民贊助,政府提供場地設備。為了促進戲劇的發展,雅典人每年還為戲劇頒獎。評委并不是專家,而是抽簽選出的公民。古代雅典最偉大的悲劇作家是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的代表作是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取材于希臘神話,劇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立下大功,為人類盜得天火,使文明成為可能,卻被宙斯懲罰。做好事的普羅米修斯反被眾神之神宙斯懲罰,反映了埃斯庫羅斯對希臘某些宗教觀念的批評。索??死账沟拇碜髌肥恰秺W狄普斯王》。在索??死账沟墓P下,神對人物活動的控制似乎更加遙遠渺小,那些有行動的人,根據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行事,與周圍的世界對立。宗教傳統與城邦權威之間的沖突,在他的人物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歐里庇得斯比前兩位更為自由。他的代表作《美狄亞》是一部倫理悲劇,講述了美狄亞的悲劇故事。這部劇完完全全是在描寫人與人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悲劇?!吧瘛钡奈枧_逐漸讓位給了“人”,悲劇的關注焦點從形而上的神轉向了形而下的人。(1)編寫一幕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城市廣場上觀看戲劇時公民對話的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雅典當時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5分)(2)結合雅典三位悲劇作家的代表作,說明雅典戲劇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10分)第95頁共107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可知,秦代的竹簡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來公文、司法文書和官吏的任免等詳實的行政內容,因此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證秦代行政制度比較系統,故選B項。題干中竹簡的內容與地方宗族勢力無關,排除A項。秦代的竹簡沒有反映郡縣制的具體推行范圍,排除C項。題干中竹簡的內容主要與行政、財政相關,不能佐證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嚴密,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二者的職權具有相當的類似性,可以說是相互交織、彼此滲透,且有的督撫其轄地也有局部重疊”可知,巡撫和總督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制約,因而這一做法是為了通過地方分權以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材料說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專制,排除B項??偠胶脱矒崧殭嘞嗷ソ豢?、彼此滲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項。軍民分治導致地方獨立性削弱,排除D項。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國王行使權力受到人民的監督,故選A項;材料強調貴族組成的議會而非選舉產生的議會,排除B項;“集體統治”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資產階級代議制下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法國總統、內閣和議會之間相互制約,體現了當時君主、共和兩派之間相互斗爭妥協,故選A項。材料未反映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行政權和立法權,并未涉及司法權,無法看出是否三權分立,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議會、總統和內閣三者之間相互制約,而非強調責任內閣制的確立,排除D項。第95頁共107頁 5.答案:C解析: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改變了過去由上級政府任命村委會干部的做法,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各地創造性地發展了各種村民選舉制度。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創自吉林省的“海選”制度,與材料中“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海選”相符,故選C項;A項時間為1949年,與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全面貫徹”與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80%以上的農村采取了‘海選’方式”不符,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材料中的“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不符,排除D項。6.答案:A解析:陳云用鳥和籠之間的關系來比喻市場和計劃的關系問題,主張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故選A項。材料未徹底否定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項。D項表述只是表象,而非意圖。7.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主要體現在由復合性體系到單一性體系,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這體現的是皇帝權力的加強,與專制權力強化的趨勢相一致,故選D項;材料與緩和官員內部的矛盾無關,排除A項;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與保障監察體系的高效運作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明確、簡化流程等,與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無關,排除C項。8.答案:A解析:通過材料“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影響,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獨立性增強,這有利于英國政治運行的穩定性,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無關,B項錯誤;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文官制度改革與政黨制度完善無關,D項錯誤。9.答案:B第95頁共107頁 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實行“政治庇護制”是指不通過“功績制”的文官管理辦法,直接用政治手段來任命文官,其目的是用行政領域的改革來保證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的貫徹和執行,體現其迫切希望美國擺脫經濟危機,故選B項。羅斯福實行“政治庇護制”的目的是保證新政措施得到貫徹和實施,與危機期間失業問題無關,排除A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題干信息無法體現國家干預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根據“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國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裝成為法定制服”“全體公務員穿統一制服,式樣為中山裝”等信息可知,中山裝成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具有政治認同意義,說明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革命觀念風靡一時,而是強調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是社會進步推動服飾變革,排除B項。把中山裝作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并不等同于人身控制,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公推公選”在更大的范圍內,體現了民主參與,落實了人民群眾對干部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當選干部不僅要對上負責,更重要的是對下負責,體現了干部選拔任用的民主性,與古代傳統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故選B項??婆e制需要參加考試,而“公推公選”主要是民主選拔任用,排除A項。以筆試加面試的考試成績排名作為錄用的最重要標準是指公務員考試,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入圍干部當任或淘汰時的票決制,不是都在黨內投票,所以帶有“黨內民主”色彩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明代宗法觀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規定“不許乞養異姓為嗣,以亂宗族”,到了明朝后期,“義男”可以“照例同子孫論”,說明在明朝后期,宗法關系較前期有所松弛,故選B項;“義男”可以“照例同子孫論”,說明“義男”沒有沖擊到綱常倫理,排除A第95頁共107頁 項;“義男”繼承權是“嫡子”繼承權的一種補充,不會取代嫡子繼承,排除C項;“義男”的地位由不被國家承認到“照例同子孫論”,說明順應了社會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會風俗的急劇轉變,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直接被歸納到”“陸續被各國民法所采用”可知羅馬法具有適用性被有效繼承,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說明近現代法律重視維護私有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繼承,并不代表羅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質,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后世直接采用,沒有體現出發展性,故D項錯誤。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英國人重視習慣和政治傳統,所以他們的憲政體系,是一系列歷史法律的總和,故選C項。英國的憲法不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項。英國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英國人理解的差異,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當今核心價值觀中尚保存有某種禮義,在價值實踐中則可以部分參考和借鑒傳統禮儀的操作,或者說可以從傳統禮儀中獲得實踐性的領悟和啟示”可知傳統資源不僅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間接的理論途釋,同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提供借鑒,故B項正確;從材料無法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傳統禮儀影響的程度,故A項錯誤;C項“精髓”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并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背景,故D項錯誤。16.答案:(1)主要制度措施:創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主要標志: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歷史貢獻:第95頁共107頁 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歷史任務:“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氣”。(3)認識: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但秦制存在著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和近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問“主要制度措施”,根據“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第二小問“主要標志”,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第一小問“歷史貢獻”,根據所學,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因此辛亥革命的貢獻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小問“歷史任務”,根據所學,可得出“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3)可從秦朝建立的專制制度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這兩個角度概括。17.答案:(1)趨勢:選官范圍不斷擴大;選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評選標準從血緣趨向才能。積極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深;科舉制度無法適應改革需要;新式學堂的推廣;留學潮的出現;民國政治的發展。(3)意義:推動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解析:(1)問第一小問趨勢,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趨勢可以根據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這些選官制度在選官范圍、選拔方式、評選標準等方面的變化來回答。第二小問積極作用,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回答。(2)問據材第95頁共107頁 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取士;廢除八股后,又采取學堂育才選才和留學畢業生錄用等措施”并結合所學得出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深,科舉制度無法適應改革需要,新式學堂的推廣,留學潮的出現;據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受國內外諸種因素的影響,以強化文官立法為特點,中國近代文官制度進一步趨于完善”得出民國政治的發展。(3)問意義可以從推動偉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原因:政治運動干擾;不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條件。(2)階段特征: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建設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來,民主法制建設逐漸健全和完善。認識:依法治國;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民主法制意識;民主法制要與時俱進。(3)特點:既借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又堅持獨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重要基礎。解析:(1)依據材料一“由于發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可知,這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共同原因是:政治運動干擾和不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條件。(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階段特征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建設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來民主法制建設逐漸健全和完善;第二小問結合第一小問進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國;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民主法制意識;民主法制要與時俱進。(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孔子的公共倫理’,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并結合第95頁共107頁 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既借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又堅持獨立自主道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19.答案:(1)示例:對話主題:伯利克里發放觀劇津貼,促進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甲:“你知道嗎?最近我們的首席將軍伯利克里將給所有觀賞戲劇的公民發放‘觀劇津貼’呢!”乙:“這么一來,將有更多公民參加觀看戲劇這樣的公共活動了!”甲:“是的,他還規定向參加政治活動和擔任公職的公民發放工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币遥骸斑@些政令讓我們偉大的雅典城邦發展得越來越好了!”(2)示例:在埃斯庫羅斯的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違反了眾神之神宙斯的規定,私自盜得天火,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反映了人的自我價值意識的覺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力量。在索??死账沟膽騽∽髌分?,神對人的控制力量被進一步削弱,有行動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加強調人的尊嚴和權威。在歐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亞》中,作者把描寫重點放在人與人性上,關注焦點從神轉向人體現了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關注??偠灾?,三位悲劇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解析:第(1)問要求編寫一幕對話場景。公元前5世紀是伯利克里執政時期,因此在編寫對話時應該結合伯利克里執政時期的改革措施。第(2)問根據“做好事的普羅米修斯……對希臘某些宗教觀念的批評”可知,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行為反映了人的自我價值意識的覺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力量;根據“神對人物活動的控制似乎更加遙遠渺小,那些有行動的人……與周圍的世界對立”可知,索??死账沟膽騽∽髌犯訌娬{人的尊嚴和權威;根據“《美狄亞》……完完全全是在描寫人與人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悲劇”可知,歐里庇得斯的作品體現了對人和人性的關注。綜上分析可知,三位悲劇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第95頁共107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喬冠華先生總結新中國外交是:20世紀50年代“一邊倒”,20世紀60年代“反兩霸”,20世紀70年代“一條線”,20世紀80年代后“全方位”。這說明新中國外交(  )A.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B.尋求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C.缺乏成熟的外交理論依據D.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2.下表為習近平外交思想一覽表(部分)。據此可知,習近平外交思想(  )時間事件外交談話提要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2015年巴基斯坦議會演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2016年在伊朗發表署名文章“信則立,不信則廢”2017年金磚會議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國之交在民相親”“以和為貴,協和萬邦”2018年博鰲論壇“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A.傾向于增強對國際社會的影響B.借助傳統文化樹立大國意識C.傾向于對外交政策的根本調整D.借助中國智慧推動世界共贏3.以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見(  )時期外交理念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第95頁共107頁 20世紀70年代對外關系重大發展,“冰釋前嫌”20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觀20世紀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21世紀初“和諧世界”2012年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體現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C.目的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D.新中國的外交理念是一脈相承的4.《共同綱領》第二十五條:“對于國民政府與外國所訂立的各項條款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边@一規定主要體現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爐灶”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一邊倒”D.“求同存異”5.漢武帝時期,設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區和內地連為一體的前提是(  )A.打敗匈奴B.出兵西域C.南征越族D.擊退女真6.近代以來某一國際關系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該體系是(  )A.威斯特伐利亞體系B.維也納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D.雅爾塔體系7.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舉行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堅持和完善,反分裂斗爭取得重大勝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這表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A.以國家的統一為前提,在政治上實行高度自治B.以民族團結為前提,在經濟上享有獨立權C.以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前提,在政治上賦予其特權D.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具有極大優越性第95頁共107頁 8.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該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A.完全中斷B.繼續進行C.達到頂峰D.持續衰退9.有同學在課外進一步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歸納了以下表格,對該表解讀最準確的是(  )1941年5月1日《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9~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寫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1955~1965年先后成立新疆、廣西、寧夏、西藏自治區A.反映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不斷深化B.表明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C.說明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民族問題D.表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源遠流長10.確立聯合國“五大國一致”原則的會議是(  )A.聯合國大會B.雅爾塔會議C.開羅會議D.波茨坦會議11.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設立奴兒干都司,作為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軍政機構,其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后為世襲。奴兒干都司的設立(  )A.完善了地方監察體制B.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C.改變了中央行政體制D.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12.1920年1月10日,美國總統威爾遜主持了國聯的成立大會,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并沒有加入國聯。美國沒有加入國聯的原因不包括(  )A.凡爾賽體系沒有在最大限度上符合美國利益B.美國國內存在著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C.美國參議院拒不批準《凡爾賽和約》D.國際聯盟在當時未能發揮任何作用13.馬丁·路德宣稱:“世俗權力是受上帝的委托來懲治奸邪,保護善良的。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的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睂Υ死斫庾钊娴氖?  )第95頁共107頁 A.世俗政權主持宗教儀式B.教會有權解釋《圣經》C.消除了教皇與世俗的隔閡D.國家政權應該高于教會14.1977年至1979年,中央高層頻繁出訪,除傳統友好國家外,有兩類國家明顯增多:一是發達國家,如副總理谷牧訪歐,法德等國表示愿同中國發展關系;二是正在進行改革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A.重視發展同各國的友好關系B.注重發展與歐洲國家友好關系C.營造經濟建設良好外部環境D.努力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15.黃書海曾擔任過周恩來的翻譯,他回憶:“總理最初想讓亞非會議采納這五項原則,但一些國家不同意,說這是共產黨提出來的??偫碇鲃影盐屙椩瓌t分解為‘七點和平宣言’。最后大會擴大為十項和平原則?!边@表明,在亞非會議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正式并且公開提出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C.成為國際普遍共識D.國際影響得到擴大16.周恩來曾說:“(中國歷史上)民族發展在地區上是互相交叉的……漢族曾經長時期統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區擴張;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進入過內地,統治中原。這樣就形成各民族雜居的現象?!睋丝梢钥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團結平等的歷史傳統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榮的經濟任務D.民族雜居融合的現實國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突厥愿意歸附,唐太宗除將突厥十萬戶內遷到中原地區之外,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設置羈縻府州。在行政管轄方面,任命該族各部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責令他們統率原來的部眾,允許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獨立狀態。唐太宗在突厥族設置羈縻府州取得成功以后,又把這種制度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見于史志的羈縻府州就有856個,“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1)根據材料,概括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歷史作用。第95頁共107頁 18.新中國的重大對外戰略決策與冷戰進程存在同步,日益靈活務實,不斷走向成熟。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共中央選擇“一邊倒”,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是中共領導人當時在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中做出的反應,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伊始,便加入蘇聯陣營并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并因此而進入冷戰的兩極體系和對抗之中,這是不爭的事實?!\姟独鋺饡r代的中國戰略決策》材料二 在美蘇爭霸過程中,形成了蘇攻美守的局面,蘇聯對中國安全的威脅日益加劇。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中國外交戰略進行了新的調整,提出了“一條線”的思想,其主旨是團結包括美國在內的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至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得到改善?!幾渣S慶、王巧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不再“以蘇劃線”、“共同制蘇”,而是提出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的霸權主義,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改變過去與美國建立針對蘇聯的“戰略關系”,適當拉開距離,推動中蘇關系正?;?,全方位進行外交活動。中國實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經受住了蘇聯東歐劇變的沖擊,堅守了社會主義陣地,取得了內外工作的重大勝利?!幾詤嵌鬟h等著《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確立“一邊倒”戰略時的國際格局。結合建國初期的歷史,簡述中國“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的事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戰略的變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政策的內涵,歸納這一政策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第95頁共107頁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疆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北疆鐵路等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建成;自1954年起,新疆相繼建立了5個民族自治州、6個民族自治縣,并于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截至2007年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207件,法規性決議決定119件,批準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78件,單行條例18件;自1982年起,自治區連續5次開展大規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全疆現有各級愛國宗教團體100個,信教群眾1000多萬人,宗教活動場所24400多座。材料二 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國家召開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確定19個發達省市承擔為期10年的對口支援新疆任務。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援疆新戰略,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5月17日至19日,中央舉行新疆工作座談會,研究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并設立喀什經濟特區。(1)結合材料一、二,說明新疆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說明在新形勢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的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95頁共107頁 材料一 烏蒙(地區)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司)(長)官祿鼎乾不法,欽差督撫會審畢節,以流官(以前被祿鼎乾扣押)交質始出,(祿鼎乾)益無忌憚,其(交國庫的)錢糧不過三百余兩,而(征稅)取于下(土民)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計(銅)錢,大計(銀)兩。土司一子娶婦,則土民三載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殺,其親族尚出墊刀費數十金,(土民)終無見天日之期。東川雖已改流三十載,仍為土(司)(頭)目盤踞,文武(官員)長窩省城,膏腴四百里,無人敢墾,若東川、烏蒙、鎮雄改隸云南,臣得相機改流,可設三府一鎮,永靖邊氛?!?726年云南總督鄂爾泰奏折材料二 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比如大小涼山是彝族聚居區,應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但現在條件不夠,這樣的地區暫時只適宜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這對他們更有好處。云南、貴州也是適合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的。還可以在聯合政府下面,實行小區域自治,比如一個民族聚居鄉。少數民族的事應由他們自己當家,這是他們的政治權利?!?950年鄧小平《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代西南土司制度的弊端及清代官方的具體對策設想。(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50年新中國政府在西南地區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意義。第95頁共107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D 【解析】我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不同時期具體的外交方針不同,這體現了我國外交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故選D項;20世紀70年代的“一條線”意識形態色彩不濃厚,排除A項;“一邊倒”“反兩霸”“全方位”都不能體現出中國尋求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排除B項;通過不同時期外交方針的演變可以看出,中國外交日趨成熟,排除C項。2.D 【解析】材料中習近平的外交談話多次引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強調共存共贏,這說明習近平外交思想借助中國智慧推動世界共贏,故選D項;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贏外交,而不是大國意識,排除B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3.D 【解析】根據材料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與發展”“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關鍵詞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外交理念一脈相承,故選D項;“求同存異”突破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色彩,排除A項;新中國外交政策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排除B項;不同時期新中國的外交目的根據國際形勢有所調整,并非僅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排除C項。4.A【解析】據材料“各項條款和協定……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可知為重新建立新中國的外交,故A項正確;“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強調清除列強特權,不包括承認之前條約的部分內容,故B項錯誤;“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項錯誤;“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故D項錯誤。5.A第95頁共107頁 【解析】西漢初年,控制河西走廊的是匈奴,只有打敗匈奴才可能設置河西四郡,A項正確。6.A【解析】根據所學,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作為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和體系,是“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故A項正確。B、C、D三項不符合題意。7.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藏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取得巨大成就,D項正確。A項中的“高度自治”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的“享有獨立權”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中的“在政治上賦予其特權”不符合史實,排除。8.B【解析】宋朝雖然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在此過程中甚至發生戰爭,但沒有阻斷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B項正確,A項錯誤。C項從材料中無法判斷,可排除;當時民族關系繼續發展,排除D項。9.A 【解析】從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到成立新疆、廣西、寧夏、西藏自治區,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多民族國家民族分布特點的認識不斷深化,采取有利于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選A項;遵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B項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項對材料的解讀不夠準確,排除;D項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源遠流長”的表述不恰當,排除。10.A【解析】《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故選A項。11.B第95頁共107頁 【解析】奴兒干都司是明朝設置的管轄邊疆地區的機構,不是地方監察機構,故A項錯誤,B項正確;奴兒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設置的機構,沒有改變中央行政體制,故C項錯誤;它的設置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不是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故D項錯誤。12.D【解析】美國之所以沒有加入國聯其原因在于凡爾賽體系沒有最大限度地滿足美國要求,并且美國國內存在著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他們反對美國卷入西半球以外事務中去,由他們控制的參議院拒不批準《凡爾賽和約》,A、B、C三項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史實。13.D【解析】“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的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這說明馬丁·路德主張世俗權力高于教會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世俗政權主持宗教儀式,故A項錯誤;馬丁·路德主張人人有權解釋《圣經》,故B項錯誤;這一主張激化了教皇與世俗的矛盾,故C項錯誤。14.C【解析】題干中的時間點是1977年至1979年,這是改革開放的孕育期和初期,為了給改革開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領導人注重出訪發達國家與正在改革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中的時間判定此時為改革開放的孕育時期,出訪發達國家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是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目的性的,沒有體現中國重視發展同各國的關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除傳統友好國家外”可知,對外關系還包括傳統友好的國家,不僅僅是注重發展與歐洲國家友好關系,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出訪是為了營造外部環境,而不是為了擴大國際影響,故D項錯誤。15.D【解析】由材料“但一些國家不同意”“最后大會擴大為十項和平原則”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國際影響得到擴大,故選D項。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A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一些國家不同意,可知部分國家仍有分歧,排除C項。16.D【解析】“(中國歷史上)民族發展在地區上是互相交叉的”,這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國情,故選D項。其他三項均與材料表述不符,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第95頁共107頁 17.(1)特點:唐朝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制度;官員由原部族首領擔任并且可以世襲;官員由中央任命;羈縻府州有較大的自治權力。(2)作用:有助于唐王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國家的統一;有助于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中“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該族各部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責令他們統率原來的部眾,允許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獨立狀態”“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等信息加以歸納概括即可。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從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有利于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18.(1)國際格局:美蘇兩極格局。事實: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中蘇結盟;抗美援朝。(2)變化:與美蘇兩國同時對抗到聯美抗蘇。成就: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系正?;?。(3)內涵: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實行全方位的獨立自主。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迅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在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中”,可知中共中央確立“一邊倒”戰略時的國際格局。第二小問,結合建國初期的歷史,可知中國“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和與美國對抗”的事實主要有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中蘇結盟和抗美援朝。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提出了‘一條線’的思想”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戰略經歷了同時對抗美蘇到聯美制蘇的變化。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政府調整外交政策,促使中國取得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實現中美、中日關系的正?;韧饨怀删?。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中“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尤其是反對美國、蘇聯的霸權主義,堅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適當拉開距離,推動中蘇關系正?;?,全方位進行外交活動”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時期中國對外交往政策的內涵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實行全方位的獨立自主。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中“中國實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經受住了蘇聯東歐劇變的沖擊,堅守了社會主義陣地,取得了內外工作的重大勝利”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特色道路的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歸納新時期外交政策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第95頁共107頁 19.(1)新疆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在于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堅持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公民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政治義務。(2)在新形勢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有利于促進新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可以為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提供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和實現新疆人民的基本權益;有利于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進一步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確保邊疆的長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建設,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窘馕觥康?1)問,要注意從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把握中共中央政治局、民族團結、民族自治、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調用黨的領導、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宗教政策等知識進行說明。第(2)問,要從材料二中把握援疆新戰略、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等關鍵信息,從對新疆、對整個國家的意義角度進行分析。20.(1)弊端:西南土司權力過大,不受約束;中央無法有效控制土司;西南土司僅上交極少的財政收入;殘酷剝削和壓迫當地人民;嚴重阻礙地方經濟發展。對策設想:調整行政區劃;廢除土司制度;由中央委派的流官有效管理和控制地方。(2)政策: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條件不成熟的地區成立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實行小范圍內的區域自治。意義:有利于實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保障了社會的統一穩定和民族團結,促進了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烏蒙(地區)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司)(長)官祿鼎乾不法……(祿鼎乾)益無忌憚,其(交國庫的)錢糧不過三百余兩,而(征稅)取于下(土民)者百倍”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西南土司權力過大,不受約束、上交財政少、殘酷剝削和壓迫當地人民、嚴重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等角度說明。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若東川、烏蒙、鎮雄改隸云南,臣得相機改流,可設三府一鎮,永靖邊氛”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調整行政區劃、廢除土司制度、委派流官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比如大小涼山是彝族聚居區,應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但現在條件不夠……還可以在聯合政府下面,實行小區域自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和條件不成熟的地區實行不同政策。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上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民族關系上維護民族團結、經濟上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等角度分析。第95頁共107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五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布幣是由古代的農具演變出來的,這種農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幣)一模一樣。刀幣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樣。圜錢也是一樣,殷墟出土的紡輪,就是這種形狀。據此可知,貨幣的演變(  )A.起源于藝術想象   B.與生產生活相關C.推動了經濟發展D.得益于鑄鐵進步2.下面為西漢更賦表,由此可以看出,以錢代役(  )更賦類別服役內容代役價更卒23歲至50歲的男丁在郡縣或京師服徭役一個月可納錢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歲至50歲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每月2000文戍卒23歲至50歲的男丁一生必須去邊境屯戍一年可以繳納24000文代役戍邊男子每年須戍邊三日可納錢300文代役A.強化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C.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生產時間D.防止了土地買賣和土地兼并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之初,各根據地并行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1932年,國家銀行正式開印并發行伍分(如圖)等五種紙幣。它們的印制和發行直接起到(  )第95頁共107頁 A.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B.增強根據地軍事實力的效果C.沖破國民政府政治封鎖的作用D.改善貨幣市場混亂局面的作用4.美國學者指出:“亞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國拒絕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所致。中國經濟不斷增長,但是其在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話語權沒有與之俱進?!眮喭缎械慕⒈砻?  )A.中國積極參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B.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被其取代C.政治多極化推動經濟格局改變D.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發展5.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步于(  )A.1980年B.民國時期C.1985年D.新中國成立之初6.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的貨幣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這一現象反映了(  )A.爭霸戰爭加速了貨幣的統一B.經濟地理環境影響貨幣類型C.經濟發展推動貨幣改革D.圖騰崇拜影響了貨幣樣式7.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專項附加扣除。根據材料,下列認識正確的有(  )A.個人所得稅可以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B.只要有收入,就須繳納個人所得稅C.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D.提高個稅起征點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8.德國著名學者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提出,當時全世界白銀產量中的1/2流向了中國,總數多達數億兩,明朝成了名副其實的“白銀帝國”。另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記載,15世紀初期明朝的米價為2-3錢/石,15世紀后半期有所上漲,達到5錢/石,此后一直到17世紀的100多年里,米價一直維持在這種超穩定狀態。這說明(  )A.商品經濟發展停滯不前B.大量白銀沒有進入消費領域第95頁共107頁 C.明朝百姓生活相對穩定D.白銀尚不是中國的通用貨幣9.秦朝“半兩”錢,漢代“五銖”錢,銅幣主要以重量為名。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此后歷代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幣值與錢幣重量逐漸脫鉤。這一變化產生的直接影響是(  )A.阻礙工商業的發展B.為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度越來越弱10.隋朝規定“(丁)民滿五十,納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頒布“……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關于“庸”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輸庸代役有利于保障農時?、谔婆c隋相比放寬納庸年齡限制?、巯鄬p輕農民的勞役負擔?、茏庥拐{制的基礎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11.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边@說明中國逐步喪失了(  )A.最惠國待遇B.領事裁判權C.領土控制權D.關稅自主權12.明朝曾嚴禁金銀在市場流通,不過民間私下使用金銀的情況始終未斷絕。后來市場上逐漸有充足的白銀來充當流通貨幣,1581年,“一條鞭法”正式確立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新貨幣體系,“大明寶鈔”退出實際流通。明朝后期貨幣制度的調整(  )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賦役負擔B.增強了廣大民眾的消費能力C.符合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D.利于營造相對寬松的商業環境13.下表是《北宋賦稅結構表》(收入單位:萬貫)。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  )時間租稅(正賦)收入征榷(國家專賣)收入商稅收入農業稅∶非農業稅至道末(997年)2408.11167.740061∶39天禧末2641.22670.0120440∶60熙寧十年2021.34248.428∶72第95頁共107頁 868.8A.征榷收入增長說明抑商政策有松動B.農業稅比例下降說明農民負擔減輕C.非農業稅比例增加導致商業日益萎靡D.商品經濟發展推動賦稅結構發生變化14.1963年,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蘇聯、蒙古、波蘭、羅馬尼亞、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國簽訂了關于用轉賬盧布辦理多邊結算和建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的協定。這一協定(  )A.緩和了戰后的“冷戰”局勢B.實現了歐洲經濟一體化C.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D.瓦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5.1931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這表明(  )A.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B.各國開始推行貿易保護政策C.金融領域經濟危機最為嚴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16.1947年7月,英國為穩定國內金融秩序,從IMF貸款后恢復了英鎊的自由兌換,結果使黃金和美元儲備急劇流失,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就減少了10億美元。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B.美元在新經濟體系中占中心地位C.二戰后英國經濟遭受嚴重削弱D.經濟全球化拉大國家間經濟差距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據統計,清末外國金屬幣和鈔票占到了中國流通貨幣的65.71%,大大超過了中國本土貨幣占行用錢的比重。西方無孔圓錢對中國銅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原有的行用錢自古均是由手工雕刻出“母錢”之后,以此為樣本,進行翻砂制造,這樣鑄造出的錢幣被稱為“子錢”,即我們所說的行用錢。而西方在17世紀以后的錢幣多為機器壓制而成。迫于經濟壓力,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貨幣為壓制貨幣,并在東南沿海和內陸部分省份試行。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開始鑄造無孔銅圓。由于各省均可造幣,圖案和形狀難免會有一些差異,面對這種情況,清政府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造幣權統一收歸中央(部分省份可以代替中央鑄造銅幣)鑄造統一的“大清銅幣”銅圓。此種銅圓,雖然南北略有差異,但在大小和形制上全國的銅圓基本形成了統一。第95頁共107頁 ——摘編自李鈺《淺析晩清貨幣形制變革的原因》(1)根據材料,歸納清末貨幣形制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貨幣形制變革的歷史背景。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伍萬圓),而且單位價值較低,以及紙張質量較差等問題,國務院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于1955年3月1日發行新幣(第二套人民幣),共有主輔幣11種面額,13個品種,16種版別。每種券別版面都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行名、面額以及年份。這套人民幣強調設計主題的政治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其主色調分檔配色、冷暖色協調和諧,合理使用了紅、藍、綠、墨等七種顏色,且充分考慮了油墨的耐酸、耐堿、耐曬、耐磨等物化性能。票面上下花邊和背面左右花符對稱,一改過去中國傳統紙幣呆板的四邊框設計形式,票幅尺寸按面額采取了分檔次長寬遞增式。票券采用由蘇聯供應的專用鈔紙和我國新研制的鈔紙,紙質精良、耐磨,且均有滿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偽性能。漢字行名、面額以及年號字體為“張黑士碑體”,結構精湛,莊重大方。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歡迎,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詶罴荫槨吨腥A幣制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1955年發行的新幣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1955年幣制改革的意義。第95頁共107頁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人類的經濟畫卷上,沒有哪個細節能夠與貨幣脫離瓜葛。黃金、白銀、英鎊、馬克、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在世界貨幣的舞臺上,有無數個角色上演著沉與浮的故事。在“現代經濟學之父”凱恩斯眼中,隨著野蠻的痕跡、超主權貨幣——黃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鎊打著“日不落”的旗號稱雄世界,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個主權性質的國際儲備貨幣。然而,盛宴總會結束,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與一次經濟大蕭條,英鎊黯淡退場了,美元以勢不可擋之勢崛起。直到今天,我們的世界還是美元時代?!运毋?、高強《貨幣變局:下一秒,誰將改變世界》如果中國經濟不出現致命的差錯,人民幣在未來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格局中必將成為主導貨幣之一。未來世界金融市場的格局不出意外應該是多貨幣主導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人民幣與美元預計會成為兩大貨幣,歐元、日元、印度盧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難以與人民幣與美元相匹敵。即使新金融秩序創造出新的基準“世界貨幣”,人民幣與美元也必將成為兩大核心貨幣,但近期內人民幣應該繼續執行資本項目封閉下的不可自由兌換政策,且不應參與貿易保護主義下的貶值競爭?!獜垖帯度嗣駧拧磥淼氖澜缲泿??》評析材料中關于世界貨幣主導格局變化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某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鮮明,史論結合)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曾設局鑄錢。至洪武七年,卒因銅之不給,罷鑄錢局而行鈔。大明寶鈔,以千文準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后因鈔價下落,屢次鬻官物,第95頁共107頁 或稅收限定必納寶鈔以收鈔。然終于不能維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鈔。其時增設新稅,或加重舊稅的稅額,專收鈔而焚之。鈔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稅取消,稅額復舊,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鈔關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稅漸次而普遍收銀,銀兩就成為通用的貨幣了?!獏嗡济恪吨袊ㄊ贰凡牧隙?6世紀末葉西式銀元開始流入,至19世紀下半葉,國際貿易暢通后,西方銀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銀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較為一致,使用簡便,且鑄工精細,易于辨識與分合、攜帶或轉移。這些正是銀兩的缺失。制錢則太瑣細,一串千文,劣幣、偽幣夾雜其中,數目亦不等,結算費時費事,對漸趨頻繁的交易已難因應,而紙鈔又無全國性公正可靠的發行機構。因此外國銀元很快受到國人歡迎,迅速擴散流通……洋錢的含銀量只有9成,中國人卻習慣用十足的白(紋)銀換取外國貿易銀,吃虧難免。由于列強在華勢力不斷增強,外商來華增多,外國銀元也隨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鋪逐漸成為流通貨幣。外國銀元既受歡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國商人用外國銀元付款等,遂使外國銀元超過鑄銀價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國銀元收購中國紋銀,運出國外販賣圖利。自19世紀下半葉。國內多民變,云南回變使該省銅產量銳減;而太平軍與捻軍又擾亂銅礦運銷,使銅價飛漲,許多鑄錢局因缺銅礦而減產或停鑄,制錢可缺,即所謂“銅貴錢荒”。當朝野苦無對策解救錢荒時,兩廣總督張之洞適時于1887年奏準購置機器試鑄銀元……其時列強都已改采金本位,國際銀價大幅下跌,白銀既豐且廉,過去飽受缺銀之苦的各省,也開始大量鑄造銀元,結果造成銀幣取代紋銀的現象?!秲砂缎戮幹袊贰っ駠?下)》(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貨幣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銀幣通行的原因以及影響。第95頁共107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貨幣的形狀與生產、生活用品極其相似,說明貨幣的演變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故選B項;布幣是由古代的農具演變出來的,而非藝術形象,排除A項;貨幣的演變是經濟發展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項;布幣、刀幣、圜錢都是青銅幣,與鑄鐵技術的進步無關,排除D項。2.C 【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西漢采取了以錢代役的方式,用金錢代替服役,這種方式能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故選C項;以錢代役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強化,排除A項;B、D兩項材料未涉及,均排除。3.D 【解析】針對“各根據地并行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蘇維埃政府發行紙幣,直接起到了改善貨幣市場混亂局面的作用,故選D項;統一發行紙幣的直接作用不是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排除A項;統一貨幣不能直接增強根據地軍事實力,排除B項;有了統一的貨幣并不能直接沖破國民政府的政治封鎖,排除C項。4.A第95頁共107頁 【解析】材料體現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逐漸受到沖擊,中國要求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形成真正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的經濟新秩序,故A項正確;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在目前仍然存在,沒有被取代,B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加速,C項錯誤;世貿組織的建立表明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D項錯誤。5.B【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步于民國時期。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貨幣呈現多元性,沒有體現出現貨幣統一現象,故A項錯誤;從材料看,東西南北的貨幣呈現出多元性,由此可知貨幣類型受經濟地理環境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貨幣的多元性,沒有體現經濟發展推動貨幣改革,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圖騰崇拜的信息,故D項錯誤。7.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和實施,反映出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C項正確??梢员苊鈱σ粋€經營額重復征稅的是增值稅,不是個人所得稅,A項錯誤;個稅起征點為5000元,只有超過5000元的部分才繳納個人所得稅,B項錯誤;提高個稅起征點會減少國家財政收入,D項錯誤。8.B【解析】如若市場上白銀大量增加,必然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而材料中提到“米價一直維持在這種超穩定狀態”,說明大量白銀沒有進入市場,故選B項。據所學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可知,明朝時期商業發達,并非停滯不前,排除A項;明朝社會矛盾尖銳,后期爆發農民起義,無法看出百姓生活相對穩定,排除C項;明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中國的通用貨幣,排除D項。9.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國家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幣值與錢幣重量逐漸脫鉤直接為非金屬貨幣產生創造了條件,故選B項;A、C、D三項表述與材料內容無關,均排除。10.A第95頁共107頁 【解析】農忙時節用庸代替服勞役,可以保障農業生產,故①正確;隋朝規定,滿五十才可以納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說明唐代放寬了納庸年齡限制,故②正確;納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勞役,相對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故③正確;租庸調制需要農民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否則就無法繳納租稅,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故④正確。11.D【解析】“英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涉及進出口關稅的內容,此條款使中國逐步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因此D項正確;A項錯誤,近代中國從未取得最惠國待遇;B項錯誤,領事裁判權與材料信息不符;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關稅問題,不是領土問題。12.C【解析】根據材料“有充足的白銀來充當流通貨幣,1581年,‘一條鞭法’正式確立以白銀為主幣、銅錢為輔幣的新貨幣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且白銀成為新賦役制度的主幣,這有利于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說法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百姓的賦役負擔加重,A項錯誤;據材料無法得出民眾手中的貨幣數量增加或貨幣升值的信息,因此也無法得出“民眾消費能力增強”,B項錯誤;該時期貨幣制度的調整和寬松的商業環境無關,排除D項。13.D【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朝時期的商業稅、國家專賣收入占據整個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這說明的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對稅收結構的影響,D項正確,排除C項;國家專賣從某種程度上仍然在抑制民間的商業發展,排除A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4.C【解析】根據材料“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蘇聯、蒙古、波蘭、羅馬尼亞、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國”可知,當時這些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貨幣的統一化便利了貿易,故選C項。當時資本主義體系使用美元,而社會主義國家貿易使用轉賬盧布,這是金融上的對立,加劇了冷戰,故排除A項;這只是東歐國家,東西歐的對立加劇了,故排除B項;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故排除D項。15.A第95頁共107頁 【解析】材料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說明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瓦解,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各國的貿易政策,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其他領域,不能說明金融領域經濟危機最為嚴重,故C項錯誤;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崛起,英法逐漸滯后,故D項錯誤。16.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該體系實行“雙掛鉤”機制。英國要恢復經濟需用黃金購買美元,再用美元購買商品,故出現“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就減少了10億美元”現象,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二戰之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國際貨幣體系,而非貿易體系,排除A項;在二戰之后,英鎊喪失了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但材料所述現象主要反映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之下,英國經濟的損失,排除C項;材料沒有述及經濟全球化問題,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變化:鑄造工藝由手工制造到機器壓制;貨幣形制由方孔圓錢向無孔圓錢轉變;造幣權統一收歸中央。(2)歷史背景:清政府出現財政危機;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方列強侵略加??;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文明成果的傳入;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西方無孔圓錢對中國銅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清政府開始鑄造無孔銅圓”“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貨幣為壓制貨幣”“清政府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將造幣權統一收歸中央”等信息回答。第(2)問,根據材料“清末外國金屬幣和鈔票占到了中國流通貨幣的65.71%”“迫于經濟壓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中外交流等方面回答。18.(1)特點:設計主題思想完整統一,強調政治性;顏色和油墨配置得當;藝術設計風格鮮明;紙張選用精良;印制工藝先進;防偽性能強;文字書體統一。(2)意義:消除了我國多年通貨膨脹的痕跡;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以后印制發行人民幣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使人民幣走向了科學化、實用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窘馕觥康?1)問,據材料“這套人民幣強調設計主題的政治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合理使用了紅、藍、綠、墨等七種顏色”“票面上下花邊和背面左右花符對稱”“票券采用由蘇聯供應的專用鈔紙和我國新研制的鈔紙”“均有滿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偽性能”“漢字行名、面額以及年號字體為‘張黑士碑體’”等信息概括。第(2)問,由材料“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滿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偽性能”“充分考慮了油墨的耐酸、耐堿、耐曬、耐磨等物化性能”“紙質精良、耐磨,且均有滿版水印或固定水印”等信息分析。第95頁共107頁 19.觀點一:美元主導論。理由:一方面美國有超強的科技、軍事、經濟的實力;另一方面,美國有較為完備的政治制度、國內較穩定;短期內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撼動美國的位置。觀點二:人民幣必將成為主導貨幣之一。理由: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統一的國家,一個穩定的社會是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必需條件。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保持宏觀政策的自主性等?!窘馕觥繗v史小論文(觀點類)要把握三個步驟:明確材料作者的觀點,亮明自己的觀點;要能夠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地對觀點進行精要論證,在這個方面注意論據全面、詳實;最后可以總結一下經驗教訓,得出自己的結論。就本題而言,首先需要對材料的觀點進行概括??梢哉J可美元主導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認可人民幣將主導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認可人民幣和美元共同主導世界的看法,不管采用什么樣的觀點,解答時要注意題目要求,圍繞材料中的某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理由即史實論證可以結合材料,也可以有其他史實為論證服務。20.(1)變化:由盛行銅錢到盛行寶鈔,再到盛行白銀。原因:銅產量低,紙幣攜帶方便且有前朝先例;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紙幣幣值下跌、信用度下降;新航路開辟之后,白銀大量涌入。(2)原因:列強入侵,通商用銀元;銀元相對銀兩來說有其優越性;外商哄抬銀元價格牟利;官員嘗試鑄造銀元;西方采用金本位,銀價下跌;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對外貿易逐漸發展的需要。影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對西方的經濟依賴愈發嚴重;緩解了錢荒,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中國傳統貨幣體系發生改變,新形式的貨幣有利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設局鑄錢”“罷鑄錢局而行鈔”“自此租稅漸次而普遍收銀,銀兩就成為通用的貨幣了”等信息從由盛行銅錢到盛行寶鈔,再到盛行白銀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原因分兩部分,一則為寶鈔盛行取代銅錢盛行的原因,二則為白銀盛行取代寶鈔盛行的原因;根據材料“卒因銅之不給,罷鑄錢局而行鈔”可知銅錢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銅產量的不足;結合宋代交子出現的原因可知紙幣相對銅錢來說便于攜帶和大額交易,更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材料“后因鈔價下落,屢次鬻官物,或稅收限定必納寶鈔以收鈔”可以體現寶鈔幣值下滑,官府數次典賣國有資產來為寶鈔保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明過量發行紙鈔造成惡性通貨膨脹,此寶鈔衰落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大量白銀涌入中國市場,為白銀成為貨幣提供了條件。第(2)問第一小問,第95頁共107頁 根據材料“至19世紀下半葉,國際貿易暢通后,西方銀元才大量涌入”并結合時代背景可知,與鴉片戰爭、列強入侵有關;根據材料“由于西方銀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較為一致……因此外國銀元很快受到國人歡迎,迅速擴散流通”可知銀元相對于銀兩有著其優越的一面;根據材料“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國商人用外國銀元付款等”可知有外商惡意哄抬牟利的因素;根據材料“兩廣總督張之洞適時于1887年奏準購置機器試鑄銀元”可知官府主動鑄造銀元;根據材料“其時列強都已改采金本位,國際銀價大幅下跌”可知西方采用金本位導致國際銀價下跌;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得出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對外貿易逐漸發展需要更多的貨幣流通。第二小問,根據材料“遂使外國銀元的市價不斷提升……運出國外販賣圖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伴隨著銀元大量涌入中國,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越來越重,表現為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伴隨著東西方貿易的“通暢”,中國傳統的“朝貢”經濟體系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來銀元的通行加深了中國經濟上對西方的依賴程度;根據“國內多民變……即所謂‘銅貴錢荒’”可知銀元的自鑄與通行緩解了錢荒,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通行銀元體現了在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的背景下,貨幣體系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第95頁共107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明代社會保障制度分為荒政制度、濟貧制度、養老制度和撫恤制度,具有以養為主,兼以教化的特點。政府還設置常設機構對鰥寡孤獨和民間喪葬進行救助。這些做法(  )A.反映出社會保障形勢的嚴峻B.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C.背離了儒家為政以德的思想D.杜絕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現象2.無論是秦國還是秦朝都十分重視數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須把年紀登錄于戶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則令農民必須將土地的數量上報給政府。這種做法旨在(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強化基層社會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3.宋代戶籍管理制度中有主戶與客戶之分。主戶指占有土地并需納稅的有產戶;客戶指沒有土地不能按田納稅的佃農。這反映了宋代(  )A.土地兼并現象的緩和B.封建租佃關系的萌芽C.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D.稅制公平原則的確立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B.資產階級認為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C.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完善第95頁共107頁 5.“城市中,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辈牧险f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B.居住環境得到改善C.飲食質量得到改善D.經濟發展緩慢6.秦朝的郡縣制和什伍連坐制形成了“中央→郡→縣→鄉→亭→里→什→伍→戶”的國家治理體系。這一體系有利于(  )A.穩定中央政府的賦稅來源B.促進基層社會自治C.削弱郡縣長官的行政大權D.緩和中央與地方矛盾7.521年,梁武帝曾下詔:“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辈⒍啻呜熈羁たh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使“孤幼有歸,華發不匱”。這反映當時政府(  )A.采取無為而治保護弱勢群體B.踐行民本思想防止貧富分化C.重視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8.漢代實行編戶齊民(平民)制度,戶籍標明姓名、年齡、籍貫、爵級、身高、家口、財產等項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報管區內的戶口數和墾田數。其中入戶人數最多的是自耕農民。這一制度(  )A.不利于漢代的社會穩定B.具有征發賦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業稅D.成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9.在19世紀末的德國財稅學家瓦格納看來,賦稅就是“滿足財政必要的同時,糾正國民收入的分配及國民財富分配,以矯正個人所得與消費”;20世紀中期的英國學者貝弗里奇則進一步主張由國家代替傳統家庭來直接承擔非勞動人口的贍養責任。這些理論的實踐導致(  )A.英國與德國的貿易矛盾激化B.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爆發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起“福利國家”D.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盛行一時10.在政府的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下,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該政策是(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第95頁共107頁 B.福利國家政策C.混合經濟D.實現國有化11.1076年,宋朝陜西汲郡的呂大鈞等兄弟,在家鄉藍田制訂了鄉約,其主要內容是: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之后各地相繼出現類似鄉約。這些鄉約的制訂(  )A.說明宋朝“政府”較重視社會救濟B.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基礎C.反映出宋代社會保障體系完備D.說明理學成為官方哲學12.商鞅變法時建立的鄉村基層組織即鄉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如漢代的鄉里什伍制、唐代的鄉里保鄰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這體現了中國古代(  )A.禮法并施的治國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續與變遷C.基層自治意識的增強D.后世王朝缺乏創新精神13.有人曾這樣描述北歐福利國家的狀況:“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可以小到3倍?!边@說明實施福利國家政策(  )A.政府減少了經濟干預B.國民收入實現了再分配C.國家實行高稅率政策D.能夠徹底克服經濟危機14.下表反映了1983-1984年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單位:英鎊)。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5080200兒童津貼13.013.013.0其他補貼50.130.10納稅0-7.9-43.8國民保險-4.5-7.2-18.0實際收入108.6108.0151.2據此分析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的英國(  )第95頁共107頁 A.治理貧富差距問題富有成效B.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偏低C.國家財政赤字現象更加嚴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規模15.元朝政府將讀書人編入儒戶,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權利。但南宋遺民鄭思肖卻在其著作中寫道:“韃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睂Υ私忉尯侠淼氖?  )A.元代的戶籍制度阻斷了讀書人的上升空間B.元朝政府給予讀書人的優惠待遇并未實行C.南宋鄭思肖對元朝政權統治存在偏見D.元朝政府在實際上推行了歧視儒戶的措施16.公元前6世紀末,希臘雅典至少有150個到170個村社。村社的職能之一為登記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權的認可不像從前那樣決定于氏族族籍,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來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權。村社職能的擴大(  )A.使個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礙B.完善了雅典的權力運行機制C.意在保護雅典平民階層利益D.有利于雅典城邦國家的形成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2002年里耶古城發掘出37000多枚竹木簡,使塵封千年的秦朝歷史以文字形式復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睎|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独镆睾啈艏尽芳搬屛牟牧隙〈呵锸?,君主及各級封主均以社為單位來封賜,此時戶口仍為私家性質……秦獻公十年“為戶(戶口)籍(籍貫)相伍(五家為一伍)”,將戶籍編制與行政編制統一起來?!幾詮埥鸸狻肚刂蒲芯俊?1)根據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概括秦國戶籍管理的方式。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這一戶籍管理方式的意義。第95頁共107頁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這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這使得爭取人身自由開始成為城市斗爭的主要內容。許多已形成的城市通過舉行起義、成立公社、談判妥協,開始實行城市自治?!幾贼斆赡取吨袊c西歐城市發展影響因素淺析》材料二 15世紀前倫敦工商業并重,17世紀貿易約占全國貿易量的80%。紐卡斯爾有一半的生活用煤運到倫敦,1580年至1640年,自東北三郡運往倫敦的谷物增長了14倍。17世紀中期,倫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國各地商人批發呢絨。16、17世紀,倫敦出口呢絨至少占全國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倫敦進口的商品有高級消費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業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倫敦約占全國總進口的80%,這些貨物從倫敦再送發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從倫敦進口后經過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貿易商人以倫敦為基地,積累的財富也安置于此。倫敦還有面向全國市場的絲織業、鐘表業和金銀首飾業,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業生產?!幾詣⒕叭A《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城市經濟職能的變化及其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倫敦在16、17世紀發生的變化。(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城市發展的社會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為最基層的政府,古代縣衙幾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權不下縣”使得基層正式官員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數量級。自先秦到近代,第95頁共107頁 中國鄉村社會秩序和社會管理的基本構成要素有三:宗族、鄉里和鄉紳。宗族是由父系血緣關系而結成的組織,鄉里是基于地緣關系而形成的組織,鄉紳是指有官職或功名的地方士紳。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時期的鄉村社會秩序。鄉賢是鄉紳中的良紳,他們根植、立足于鄉土社會,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響、作用于鄉土社會。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具有溝通地方政府與社會的權利和便利,對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眾向州縣官進言。同時,他們又經常是宗族長,維持著鄉間社會的禮儀和秩序。這樣一個階層,在鄉村社會實踐著儒家“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系著鄉村社會的秩序?!幾粤州x煌《“皇權不下縣”治理方式的歷史兩面性》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之際,鄉村自治組織進一步發展,中央政府愈來愈多地借助它們來穩固統治。唐宋推行的科舉考試制造了一個擁有特權卻居于鄉間的士紳階層。宋代以后,在大舉將地方神明納入國家祀典的同時,隨著識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對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層。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后由王守仁發揚光大;朱熹等理學家則開始將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壞,就由鄉約、保甲承擔了村落治安職能。清代的里甲、保甲、鄉地、宗族、包稅人則承擔催征賦稅的職能,基層自治功能被明清時期勃興的宗族等各種社會組織分擔?!Y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村治理》等材料二 傳統英國鄉村治理,其實質是以莊園為核心的生產活動的安排問題和莊園內部領主與農民,以及農民內部的社會關系調節問題。貴族階級通過對國家權力的分割,將部分司法和行政權轉移到莊園中,以莊園法庭為載體,有效地維護著貴族的政治、經濟地位?!f園制度對英國社會的歷史演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為英國土地私有產權的形成,農業的資本主義經營和農民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使得英國政治變遷具有精英斗爭的特征;莊園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傳統?!炜尚摹肚f園制傳統與英國鄉村治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主要特點。第95頁共107頁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傳統英國鄉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明代實行社會保障政策,有利于解決災荒、貧困孤老等問題,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故選B項;材料未反映出社會保障形勢是否嚴峻,排除A項;C項中的“背離”說法錯誤,排除;“杜絕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2.B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之所以重視所謂的“數字化管理”,其目的不外乎強化對社會的控制以維護專制集權統治,故選B項;材料中不能體現出對農業的重視,排除A項;C項表述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C【解析】宋代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并且題干中并未體現土地兼并現象,故排除A項;租佃關系是戰國以來隨著封建生產方式而出現的一種封建生產關系的形式,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宋代訂立戶籍是以土地資產的有無來劃分,主客戶戶籍的制定正是反映著剝削形態的變化,體現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故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稅收原則,故排除D項。4.C第95頁共107頁 【解析】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由資本主義制度決定的,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永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5.A【解析】依據題干“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等信息可知,城市居民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項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居住環境、飲食質量、經濟發展等信息,故B、C、D三項不合題意。6.A【解析】“中央→郡→縣→鄉→亭→里→什→伍→戶”的國家治理體系有助于國家對基層的掌控,強化中央集權,從而保證中央政府賦稅來源的穩定,故選A項。秦朝并沒有促進基層社會的自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體系有助于國家對基層的控制,并沒有削弱郡縣長官的行政大權,排除C項;該體系是為了強化國家治理,并不是為了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D項。7.C【解析】“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多次責令郡縣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可知C項正確。A項“無為”,B項“貧富分化”與題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濟貧扶弱的做法不符,D項不符合南北朝時期分裂動蕩的史實。8.B【解析】漢代實行編戶齊民制度,加強對民眾的控制,有利于社會穩定,故A項錯誤;漢代實行編戶齊民制度,將戶口數和墾田數登記造冊,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故B項正確;漢代實行編戶齊民制度,是對農民的管理制度,與商業無關,故C項錯誤;漢代實行編戶齊民制度只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故D項錯誤。9.C第95頁共107頁 【解析】材料中德國與英國學者提出了關于國內社會財富分配及社會福利的內容,與對外貿易無關,故A項錯誤;對社會財富再分配,可以縮小貧富差距緩和供求關系,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B項錯誤;德國學者要求政府利用賦稅政策調解社會財富再分配,英國學者要求政府承擔社會福利,這就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起“福利國家”制度,故C項正確;D項與題干時間信息不吻合,排除。10.B【解析】據材料可得“該政策”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物和一種表現形式,故A項錯誤;據材料“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可知,題干所述為福利國家政策,故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該政策是建立在混合經濟基礎上,故C項錯誤;實現國有化與材料“在政府的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下”相矛盾,故D項錯誤。11.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呂大鈞等人率先制訂鄉約,以道德教化為先導,努力促進鄉村安定、鄉鄰和睦,這種鄉村自治行為的推廣和鄉約的制訂有利于鞏固宋朝的統治基礎,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宋朝“政府”較重視社會救濟,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宋代社會保障體系完備”,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理學成為“官方哲學”,D項錯誤。12.B【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鄉村基層組織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禮法并治的治國理念,排除A項;材料中的鄉村基層組織是中央集權的組成部分,與基層自治無關,排除C項;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機構均有創新,排除D項。13.B【解析】根據材料“最窮的與最富的,在交稅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納完稅之后,可以小到3倍”可知福利國家政策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這實質上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B項正確。福利國家政策是政府加強干預經濟的表現,排除A項;福利國家實行高收入高稅率、低收入低稅率的政策,排除C項;福利國家政策能夠緩和經濟危機,但不能消除經濟危機,排除D項。14.A【解析】材料數據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英國高收入家庭納稅和國民保險支出較高,中低收入家庭納稅和國民保險支出較低,這有利于治理貧富差距問題,從不同家庭的實際收入數據觀察,可知治理貧富差距問題富有成效,故A項正確。B、C、D三項材料沒有體現,均排除。第95頁共107頁 15.C【解析】材料沒有提到儒戶不能參與考試做官,沒有提到廢除科舉,故A項錯誤;“將讀書人編入儒戶,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權利”沒有體現“并未實行”的信息,故B項錯誤;根據“韃法”可知南宋遺民鄭思肖對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存在偏見,故C項正確;雖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讀書人編入儒戶,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權利”,不能說明歧視儒戶,故D項錯誤。16.D【解析】材料中認可公民權,由“氏族族籍”變為“村社”登記,由血緣變為地域,這種變化有利于雅典國家的確立,故選D項。由材料可以看出是自由權的擴大,而不是受到妨礙,排除A項;雅典的權力運行機制是通過公民大會來實現,材料中論述的,不是公民大會如何運行的問題,排除B項;村社職能的擴大,把主導因素由血緣變為地域,削弱了貴族的權力,但沒有體現保護平民利益的目的,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身份:平民(或無爵者、免爵者)。地位:戶主。(2)方式:戶籍相伍(戶籍與籍貫相結合)。意義:實現了國家對民眾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發賦役?!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戶主。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將戶籍編制與行政編制統一起來”可歸納出戶籍與籍貫相結合。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對民眾的控制、征發賦役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8.(1)特點:以新興市民階層為主體;斗爭形式多樣;爭取自由和法治。(2)變化:成為全國最大的消費中心;成為英國進出口貿易與國際轉運貿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業發達;高級消費品與奢侈品、資金和技術密集產品增多;城市規模擴大,經濟地位增強。(3)意義:促進城鄉經濟、文化聯系;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高;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一“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許多已形成的城市通過舉行起義、成立公社、談判妥協,開始實行城市自治”等信息歸納。第(2)問,從城市規模、城市類型、商貿地位和人口狀況等角度分析。第(3)問,注意從城市發展與鄉村關系、民眾生活、國家治理等方面分析。19.示例一:第95頁共107頁 觀點:中國古代地方宗族勢力強大,皇權與族權相結合。闡述:中國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社會,因此鄉村治理表現出皇權與族權相結合的特點;宗族內互助性非常強,一個家族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有一些共同的財產,利用這些財產,可以資助年輕人的教育,以便使他們有機會進入官僚隊伍,保護他們親屬的利益;這些財產還有周濟族內窮苦者和賑災之用。由于宗族的穩定與社會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勢力往往得到皇權的認可,鄉官里吏在催征錢糧時往往需要族長的配合,有時則表現為宗族家長直接擔任鄉官里吏,使行政組織與宗族組織合而為一。示例二:觀點:中國古代的鄉紳有限自治。闡述:政府在鄉村選擇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長者、有名望的鄉紳、有財產的地主等,這些人往往都讀過書,在知識、智力和財富上占有優勢;能夠解釋鄉規民約,用道德感召力維持鄉村的秩序;鄉紳的身份是雙重的,作為國家的代理人,他們要幫助國家做事,而作為鄉村的代表,他們又需要維護村民的共同利益?!窘馕觥勘绢}是評論性的開放題,解答的關鍵是讀懂材料中的觀點。依據材料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緣關系而結成的組織,鄉里是基于地緣關系而形成的組織,鄉紳是指有官職或功名的地方士紳”等信息,可以從宗族、鄉里、鄉紳三個角度入手進行分析,進而提取“中國古代地方宗族勢力強大且與皇權相結合”“中國古代的鄉紳有限自治”等論點;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述。20.(1)特點:由官方主導向官紳結合發展;士紳發揮較大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儒家倫理不斷滲入鄉村治理;宗法色彩明顯;基層自治分工明確等。(2)主要做法:以莊園為核心,安排莊園的生產活動;處理好莊園內部的社會關系;貴族將部分司法和行政權轉移到莊園。影響: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英國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國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傳統;為近代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奠定了基礎等。第95頁共107頁 【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唐宋推行的科舉考試制造了一個擁有特權卻居于鄉間的士紳階層”“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層”“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壞,就由鄉約、保甲承擔了村落治安職能”“基層自治功能被明清時期勃興的宗族等各種社會組織分擔”等信息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做法”,由材料二“以莊園為核心的生產活動的安排問題和莊園內部領主與農民,以及農民內部的社會關系調節問題”“將部分司法和行政權轉移到莊園中”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材料二“它為英國土地私有產權的形成,農業的資本主義經營和農民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使得英國政治變遷具有精英斗爭的特征”“莊園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傳統”等信息回答?!拘陆滩摹拷y編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上學期期末試卷第Ⅰ卷本卷共24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史記》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治。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谑菃⑺旒刺熳游?,是為夏后帝啟”。從該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A.禪讓制未被突破B.禹將天子位傳啟C.王位世襲制開始D.禹將王位禪讓啟2.1714年,詹姆士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的兒子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來到英國繼承王位,是為喬治一世。英國迎來了近代資產階級議會制的鞏周和初步發展?!俺醪桨l展”體現在()A.責任內閣制度逐漸形成B.議會成為英國國家權力中心C.英國國王世襲制度改變D.工業資產階級大量進入議會第95頁共107頁 3.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容發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彼麄兎制绲膶嵸|體現在()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D.臨時大總統的人選4.宋代科舉考試實行封彌和譽錄制度,前者是將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封貼,使考官無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將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閱,以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這些制度()A.杜絕了科場舞弊現象B.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C.強化了門第出身觀念D.造成了選官制度日趨僵化5.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文官制度法”。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形成了“兩官分途”,政府官員分為具有黨派立場的政治官員和不受黨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后者在美國政府中所占比例一開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達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國政府“兩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響B.緩和了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C.保證了公共行政的穩定性D.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6.圖1是從漢至明的服飾示意圖,所體現的階層特征表明了()第95頁共107頁 圖1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B.禮制對中國服飾的深遠影響C.男耕女織小農經濟的歷史變遷D.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7.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時,專門成立十人專家小組進行法律方面的工作,聘請五大法學家對法律進行解釋并具有欽定法律效力;《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皇帝出資并任名譽主編,以兩位法學教授亞奧裴里斯、多羅西斯為首的專家團傾力而為的杰作。這表明,羅馬法在發展過程()A.內容和體系不斷得到完善B.法律專家壟斷了法律制定C.重視凝聚法律專家的智慧D.服務于皇帝個人專制需要8.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第95頁共107頁 9.《史記》納“四夷傳”(四夷,是古籍對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于“七十列傳”之中,將蠻夷民族史作為內傳,視作通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民族史撰寫體例體現了()A.史學撰寫方式的創新B.家國同構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10.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個國家的代表共同簽署《非戰公約》,明確指出:“締約各方以他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他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這表明,《非戰公約》()A.真正保證了所有締約國的安全B.使限制和制止戰爭有了法律依據C.體現了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意愿D.為世界帶來了持久的和平和繁榮11.1960年,中共中央確定了“努力主動地在外交上開創新的局面”的方針。1963年到1964年,周恩來總理出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加納等非洲十國,中國對外援助堅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國主權,增進了中非友誼和互信,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據此可知,當時中國的外交()A.具有較為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B.重視發展與不結盟國家的關系C.為打破外交困局進行政策調整D.致力于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2.布幣是由古代的農具演變出來的,這種農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幣)一模一樣。刀幣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樣。環錢也是一樣,殷墟出土的紡輪,就是這種形狀。據此可知,貨幣的演變()A.起源于藝術想象B.與生產生活相關C.推動了經濟發展D.得益于鑄鐵進步第95頁共107頁 13.民國政府(北京政府)在1925年的北京會議上與外國達成協議,獲準于1929年收回關稅自主權。國民政府成立后,從1928年7月到1930年完成了關稅自主的法律程序,美、德、意、英、法、日等國相繼與中國簽訂了平等友好的關稅協定。此舉()A.說明中國已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B.表明列強改變了對華的政策和態度C.與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密切相關D.助推了中國20—30年代的經濟發展14.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根據戶籍上登記的年齡,來核對個人體貌。隋煬帝大業五年,又一次“貌閱”。通過這兩次全國性大規模的檢括戶口,共檢出隱漏人口228萬余。隋朝這種舉措()A.根源于國家吏治的腐敗B.打擊了豪強世族的勢力C.著眼于賦稅制度的變革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7.哥倫布的到來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來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敵:不是那個白人,也不是這位白人的黑人仆從,而是那些看不見的殺手,潛伏在這些人的血液內,氣息中,被他們帶上岸來。材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A.開啟了亞歐的交往B.伴隨著疾病的傳播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D.加速了物種的交流18.下表是部分西周遺址發掘出土的農具情況統計。對此分析正確的是()遺址地點所屬時代石器蚌器骨器銅器出處長安張家坡西周93173820《灃西發掘報告》長安客省莊6921610《灃西發掘報告》扶風云塘18870《文物》1980(4)磁縣下潘汪4417740《考古學報》1975(1)小計2243791540A.西周時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關中一帶B.當時農業仍處于刀耕火種階段第95頁共107頁 C.西周時期農具以天然工具為主D.西周農耕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19.近代以來,英國村莊的聚落形態發生了變化,中心聚集型村莊越來越少,呈手指狀或章魚須狀向外放射型的村莊越來越多,“指尖”則是農田,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工業革命推動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B.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加劇農村的分散C.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興起D.工業化嚴重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環境20.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的網購市場,每年的雙十一都成為中國網民的購物狂歡節,下圖是歷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破千億的用時,這說明了()A.網絡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B.互聯網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C.電子商務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性產業D.技術進步帶來實體經濟的重新復蘇21.1900—1937年,京、津兩市地毯工業的機器設備主要用西門子馬達帶動,所用羊毛主要產自山東、河南及西北各省,顏料多由英、德等國進口,棉線多購自天津紗廠,大部分產品經由天津運銷歐美各國。這說明當時()A.民族工業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B.中外貿易逆差逐漸得到了扭轉C.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D.獎勵發展實業的政策效果顯著第95頁共107頁 22.下圖是1993—1999年美國經濟增長及IT產業的貢獻率(%)數據圖,該圖呈現出的經濟狀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福利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動B.第三產業興起對經濟發展的拉動C.美國“新經濟”發展模式的推動D.世界貿易組織對經濟躍升的驅動23.據學者統計,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徹斯特在18世紀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則增加到14萬人;蘇格蘭工業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則有202000人。這一現象反映了()A.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發展B.城市人口開始超過農村人口C.城鄉貧富差距逐漸拉大D.議會改革影響城鄉人口結構24.1675年,荷蘭商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19世紀70年代,法國大學教授巴斯德和德國鄉村醫生科赫先后證實了“微生物致病論”;1928年,英國醫生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霉素并在后來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療。這說明微生物學的發展()A.源于多個階層參與B.在繼承中有創新C.需要各國政府合作D.取決于經濟水平第II卷本卷共4大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第95頁共107頁 材料一周代開始,中央政府經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問疾苦”,以便及時“賑濟百姓”。漢代各級政府與扶貧相關的財政事權就包括了收養孤兒、販恤鰥寡、救疾醫病、放賑救災、助貸貧民、協助生產等十多項。漢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結合起來,幫助人民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則對農民生產提供幫助,如大興水利、提供種子農具的貸款、編制農書等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獨孤園等恤養老幼貧疾的常設機構。中唐時,劉晏強調國家賑濟要適當:“賑給少則不足活人,活人多則闕國用,國用闕則復重斂矣”。唐宋時期,政府針對各種貧弱對象,都設立了專門的救助機構,這些措施為元明清歷代所繼承,并有新的發展?!幾允沸l《古代財政與扶貧》材料二最早到達美洲新大陸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幫互助來度過難關,移民到達新大陸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國建立了濟貧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經濟危機,使人們強烈要求政府承擔起社會責任。當時的美國總統死抱著“自愿救濟”和聯邦政府不參與社會救助的信條,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并于當年5月簽署了《聯邦緊急救助法》,標志著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救濟機構--聯邦緊急救助署的成立,開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紀元。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這部法律一改濟貧制度下事后救濟的做法,將貧困的預防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啟了社會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該法案在對待貧困問題上采用了兩道防線,即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該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者、兒童、婦女、老年退休人員與殘疾人納入公共援助體系,形成了不同類別的社會援助計劃?!幾杂阪谩吨忻郎鐣戎贫缺容^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措施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美國《社會保障法》頒布的意義。(6分)2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發行后,逐步擴大流通區域,原各解放區的地方貨幣陸續停止發行和流通,并按規定比價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新中國的唯一合法貨幣?!幾浴镀胀ǜ咧薪炭茣鴼v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95頁共107頁 材料二羅斯福就職后的第二天就要求停止黃金交易,全國銀行暫行休假,3月9日他促使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授予總統以管制信貸、通貨、黃金、白銀和外匯交易的緊急權力,授權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增發紙幣以解救貨幣荒;3月10日,總統命令禁止黃金自由輸出;4月5日,總統又命令所有居民必須在5月1日前把儲存的黃金售與聯邦儲備銀行;5月12日,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將美元貶值50%;11月羅斯福乃決定用減少美元含金量的辦法進一步刺激通貨膨脹,把原來黃金法定價格每盎司20美元67美分提高到31美元26美分,由財政部收購黃金,以帶動物價上漲。1934年初,羅斯福促使國會通過《黃金儲備法》,將金價又提高到35美元1盎司;6月通過了《白銀收購法》,指令財政部收購白銀,直至收購量達到國家貨幣準備金的1/4或者白銀的世界市場價格上升至每盎司1.29美元為止?!獡⒕w貽《論羅斯福新政的“貨幣政策”》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人民幣發行的歷史背景。(4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述羅斯福新政時期貨幣政策的基本內容并簡要評價。(8分)2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8世紀中國發生了一場商業革命。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的發展,布代替鹽成為遠距離貿易的主要手工業品,而絲綢的長途販運量也很大。還應當指出,16至18世紀大宗商品的遠距離貿易,是徽商、晉商、閩商、粵商、江西商、洞庭商、山東商、龍游商等商幫眾多商人的行為,與以往個別商人的經營活動,已不可同日而語。因商業資本的集中,在運河沿線,有臨清、濟寧、淮安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長江和珠江沿線,有漢口、重慶、佛山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沿海則有天津、上海、廈門的崛起。在社會上,傳統的賤商、輕商觀念有了明顯的變化。當時,尤其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江南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鎮或專業市鎮眾多,市鎮中商賈林立,商品遠銷四方。這就把市鎮周邊的小生產者卷入市場,從而導致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出現了富裕手工工場主和貧窮的雇工?!幾蕴莆幕?6到18世紀中國商業革命和資本主義萌芽》材料二第95頁共107頁 大約1300年,歐洲就出現了歷史學家和經濟史學家所說的“商業革命”。兩個世紀以后的地理大發現,又有力地刺激了商業革命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經濟模式的衰落和變化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表現為:從貿易范圍看來,商業貿易從狹隘的地中海沿岸擴展到世界范圍內;從內容和形式上看,世界商業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實貿易中心地轉移并不僅僅指從地中海到大西洋,它還應當包括貿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的轉移:從伊比利亞到西歐大西洋沿岸及低地國家最后到英國?!n永飛《西方民族國家的動力: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商業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3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商業革命與西方商業革命的不同。(12分)2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醫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戰國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三部中醫學術理論、藥學、臨床體系的奠基之作問世。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收錄了民間廣泛應用的外來藥物。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醫精誠”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五代時期,《海藥本草》記錄了海外傳入的百余種藥物。宋代,政府專設“太醫局”培養中醫人才,專設“校正醫書局”搜集、整理、考證和??睔v代醫籍;文仕通醫及文人從醫以“兼濟天下”成為潮流。明清時期,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政府和民間大力推行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廣譽遠、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號中藥堂、中藥鋪興起?!獡畛晌摹吨嗅t發展史》材料二近代前期,“求進步的中國人”堅信“要救國,只有學外國”。當時中醫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術東藝,欺人圖利”。陳獨秀指出,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知識精英們“以科學的名義”對中醫的批判,最終釀成民國政府三次試圖廢除中醫的行動。隨著外國侵略進一步加劇,“傳統力量”反而漸漸顯現出真實價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醫與中國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統的關聯逐漸緊密。錢穆認為,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學文明,應該還能融化能開新”?!獡ⅰ督形麽t的博弈:中醫抗菌史》等材料三第95頁共107頁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極大提高,生產工藝不斷優化,中藥的作用機理、中藥材的有關物質基礎不斷被發現。中醫學由疾病醫學轉向綜合性的健康醫學,其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調養康復等優勢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汞懰幬铩扒噍锼亍蓖炀攘巳驍蛋偃f人生命;蜜煉川貝枇杷膏在美國市場悄然走紅;“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醫藥已成為中國與各國開展人文交流的載體?!獡旖ㄆ健栋倌曛嗅t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知識精英對中醫學態度的變化(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醫學的時代價值。(5分)第95頁共107頁 參考答案第Ⅰ卷1.【答案】C【解析】“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谑菃⑺旒刺熳游?,是為夏后帝啟”,表明由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也就是王位世襲制的開始,故選C項;啟是禹的兒子,即天子位,表明突破了禪讓制,排除A項;“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治”,表明禹將天子位傳給了益,排除B項;啟繼承禹的王位,不是禪讓,是世襲,排除D項。2.【答案】A【解析】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迎來了近代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確立,但國王仍然執掌內閣,擁有行政權,喬治一世繼承王位后,開創了國王不再出席內閣會議的先例,從而逐漸形成了內閣向議會負責的責任內閣制度,故選A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議會成為英國國家權力中心,排除B項;王位世襲的制度沒有改變,只是王權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C項;1832年議會改革后,工業資產階級大量進入議會,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據材料“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可知雙方爭論的是由誰組建政府,即政府組建的主導權,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雙方都強調共和制度,排除A項;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組織屬于政治革命,不是社會革命,社會革命是實現平均地權,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導權,據所學孫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凱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政府的總統就讓位給袁世凱,排除D項。4.【答案】B第107頁共107頁 【解析】封彌和譽錄制度使考官無法辨知考生身份及筆跡,考生成績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有利于使科舉選官更加公平公正,故選B項;“杜絕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封彌制度使考官無法得知考生身份,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生的門第出身,排除C項;封彌和譽錄作為技術層面的制度使考官無法辨知考生身份及筆跡,是對科舉制的完善,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據材料“政府官員分為具有黨派立場的政治官員和不受黨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務性官員,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兩黨制的發展與政府事務的復雜,采用常任文官制,從而確保在兩黨競選中,國家事務能夠正常運行,故選C項;依所學,常任文官制提升政府管理素質與水平,鞏固了統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項;依所學,常任文官制下,政府人員不參與兩黨之間的競選,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常任文官制確保公共行政穩定進行,而非強調加強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勞動者”“官吏”“貴族婦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飾是不一樣的,這與傳統禮制強調等級秩序有關,故選B項;秦朝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材料是從漢至明的服飾示意圖,無法體現統一多民族國家,排除A項;“官吏”“貴族婦女”不能體現小農經濟,排除C項;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創立與發展、西漢時期的改造與獨尊、宋明時期的轉型與成熟和明清之際的批判與繼承,排除D項。7.【答案】C【解析】第107頁共107頁 材料表明,無論是《十二銅表法》還是《民法大全》,都凝聚了法律專家的智慧,故選C項;材料沒有提及羅馬法的內容和體系,排除A項;“壟斷”一詞太絕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均屬羅馬法,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皇帝專制,排除D項8.【答案】D【解析】據材料“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可知《民法典》涉及經濟和社會方面,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而制定的,故選D項;《民法典》并不是全新的法律,而是修改完善不適應現實的法律條文并作出新的規定,排除A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共十八大上確立的,排除B項;《民法典》的適用范圍是國內,而且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方面,排除C項。9.【答案】D【解析】《史記》將蠻夷民族史作為內傳,視作通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了司馬遷多元一體(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的心理認同,故選D項;材料強調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不涉及史學撰寫方式的創新,排除A項;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項。10.【答案】B【解析】由材料“締約各方以他們各國人民的名義鄭重聲明,他們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可知締約國之間的爭端只能用和平方式得以解決,使限制和制止戰爭有了法律依據,故選B項;“真正保證”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共同意愿”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持久的和平”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第107頁共107頁 11.【答案】C【解析】根據“中共中央確定了‘努力主動地在外交上開創新的局面’的方針”,結合60年代中美、中蘇關系都比較緊張的外交環境可知,中國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是為了打破外交困局進行的政策調整,故選C項;非洲國家不屬于兩大陣營,中國增進與非洲國家的關系是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之上,當時中國的外交不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排除A項;雖然當時非洲新興獨立的國家大都選擇了不結盟的發展道路,但這不是當時中國外交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當時中國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外交僵局,開創外交新局面,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貨幣的形狀與生產、生活用品極其相似,說明貨幣的演變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故選B項;布幣是由古代的農具演變出來的,而非藝術形象,排除A項;貨幣的演變是經濟發展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C項;布幣、刀幣、環錢都是青銅幣,與鑄鐵技術的進步無關,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據材料“美、德、意、英、法、日等國相繼與中國簽訂了平等友好的關稅協定”可知中國收回關稅主權有利于維護國內經濟利益,從而助推了中國20-30年代的經濟發展,故選D項;此時中國仍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未能實現主權獨立,排除A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列強一直都沒改變對華的侵略政策,排除B項;1925年民國政府與外國達成協議,此時經濟危機尚未爆發,排除C項。14.【答案】B【解析】第107頁共107頁 據材料隋朝兩次“貌閱”結果“共檢出隱漏人口228萬余”,結合所學,自北魏以來均田制下,存在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稅的現象,故選B項;材料所示屬于戶籍管理,與國家吏治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貌閱”的目的在于打擊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稅,并未體現賦稅制度改革,排除C項;“貌閱”的目的是打擊豪強地主隱匿人口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征收,不涉及經濟生產與交換活動,排除D項。17.【答案】B【解析】據材料“看不見的殺手,潛伏在這些人的血液內,氣息中”結合所學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染上殖民者帶來的疾病而死亡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伴隨著疾病的傳播,故選B項;材料“美洲”不是亞歐的交往,排除A項;材料“是那些看不見的殺手”說明不是血腥的暴力征服,排除C項;材料“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敵”說明不是物種的交流,排除D項。18.【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信息看出出土文物主要是以石器、蚌器和骨器這些天然存在的材料為主,說明的是西周時期農具以天然工具為主,故選C項;材料依據部分西周遺址,無法得出整個西周集中在關中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具的材質不是耕作方式,排除B項;材料反映西周部分遺址的農具狀況,沒有與前代比較,無法得出進步的結論,排除D項。19.【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心聚集型村莊越來越少,呈手指狀或章魚須狀向外放射型的村莊越來越多”可知因為兩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交通工具的改進,便利了各村莊之間的聯系,從而出現了放射型的村莊,故選C項;材料主要體現放射型村莊的增加,與城市化進程無關,排除A項;自由主義思想側重于貿易領域,排除B項;材料體現是的是英國村莊和農田的分布情況,與工業化無關,排除D項。20.【答案】B【解析】第107頁共107頁 從材料中看出網購的快速發展,反映出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和觀念,故選B項;材料強調互聯網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網絡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單憑材料得不出電子商務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性產業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網絡購物在中國的發展,而不是技術進步帶來實體經濟的重新復蘇,排除D項。21.【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京、津兩市地毯工業的機器設備主要用“西門子馬達帶動”,顏料“多由英、德等國進口”、大部分產品“經由天津運銷歐美各國”,據此可知,在1900—1937年間,中國的民族工業已經與世界市場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故選A項;題干僅是述及“大部分產品經由天津運銷歐美各國”,不涉及貿易逆差或者順差的問題,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基本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排除C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在1900—1937年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生產銷售情況,未涉及“獎勵發展實業的政策”,排除D項。22.【答案】C【解析】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政策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此IT行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貢獻較大,故選C項;社會福利政策會降低人民勞動的積極性,對經濟增長沒有促動作用,排除A項;從上圖可以看出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是高新技術產業IT行業,不是第三產業,排除B項;世貿組織致力于全球自由貿易,其對于美國IT行業的發展并無直接推動作用,并且這一組織成立時間是在1995年,排除D項。23.【答案】A【解析】據材料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格拉斯哥的人口迎來爆炸式增長,反映出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發展,故選A項;材料沒有呈現農村人口無法對比,排除B項;材料沒有呈現鄉村發展狀況,排除C項;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排除D項。24.【答案】B第107頁共107頁 【解析】從發現微生物的存在到“微生物致病論”再到對微生物感染的治療,反映了人類對微生物的認識不斷加深,也說明微生物學的發展在繼承中有創新,故選B項;微生物學的發展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多個階層的參與只是起促進作用,排除A項;材料中提及的均為個人的貢獻,無法體現各國政府的合作,排除C項;對科技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非經濟水平,二者不能劃等號,排除D項第II卷25.(10分)【答案】(1)歷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組織統籌作用比較突出;救助措施在繼承中得到發展;方式或措施多樣;未對扶貧工作進行常態化、制度化建設(扶貧制度缺乏系統性、常態化)。(每點1分,四點4分)(2)聯邦政府參與到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中來;使慈善性和臨時性的援助讓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濟的做法為貧困的預防);是美國現代社會救助制度的開端;開啟了社會救濟立法的里程碑;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問題,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6分)【解析】(1)由材料一“周代開始,中央政府經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問疾苦”得出歷史悠久(起步早);由材料一“漢代各級政府與扶貧相關的財政事權就包括了收養孤兒、販恤鰥寡、救疾醫病、放賑救災、助貸貧民、協助生產等十多項”得出政府的組織統籌作用比較突出;由材料一“這些措施為元明清歷代所繼承,并有新的發展”得出救助措施在繼承中得到發展;由材料一“另一方面則對農民生產提供幫助,如大興水利、提供種子農具的貸款、編制農書”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樣;由材料一“唐宋時期,政府針對各種貧弱對象,都設立了專門的救助機構”得出未對扶貧工作進行常態化、制度化建設。第107頁共107頁 (2)由材料二“1933年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并于當年5月簽署了《聯邦緊急救助法》”得出聯邦政府參與到解決失業和貧困問題中來;由材料二“美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救濟機構--聯邦緊急救助署的成立”得出使慈善性和臨時性的援助讓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由材料二“開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紀元”得出是美國現代社會救助制度的開端;由材料二“開啟了社會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得出開啟了社會救濟立法的里程碑;由材料二“該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者、兒童、婦女、老年退休人員與殘疾人納入公共援助體系,形成了不同類別的社會援助計劃”得出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問題,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26.(12分)【答案】(1)背景: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各解放區幣制不統一,新政權面臨穩定經濟秩序恢復發展經濟的重要歷史任務。(4分)(2)內容:整頓銀行,加強對銀行和貨幣的管控;廢除金本位體制,禁止黃金流通和出口黃金;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4分)評價:對于促進物價回升、恢復發展生產、緩解危機起到積極作用,但有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色彩,引發各國貨幣戰,造成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和國際局勢的緊張。(4分)【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一“1948年……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平(今北京)”及所學知識,結合解放戰爭的進程可知,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根據材料一“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發行后,逐步擴大流通區域,原各解放區的地方貨幣陸續停止發行和流通,并按規定比價逐步收回”可知,各解放區幣制不統一,新政權面臨穩定經濟秩序恢復發展經濟的重要歷史任務。第107頁共107頁 (2)第一小問內容,根據材料二“要求停止黃金交易,全國銀行暫行休假,3月9日他促使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授權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增發紙幣以解救貨幣荒”可知,整頓銀行,加強對銀行和貨幣的管控;根據材料二“總統命令禁止黃金自由輸出……用減少美元含金量的辦法”可知,廢除金本位體制,禁止黃金流通和出口黃金;根據材料二“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將美元貶值50%;11月羅斯福乃決定用減少美元含金量的辦法進一步刺激通貨膨脹,……以帶動物價上漲”可知,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第二小問評價,根據材料二“由財政部收購黃金,以帶動物價上漲”及所學知識,結合羅斯福新政對經濟的影響的角度分析可知,對于促進物價回升、恢復發展生產、緩解危機起到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二“授權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增發紙幣以解救貨幣荒”可知,有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色彩,引發各國貨幣戰,造成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和國際局勢的緊張。27.(15分)【答案】(1)影響:推動了城市的商業化、專業化發展;沖擊了傳統的賤商、輕商的觀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資本主義萌芽產生。(3分)(2)不同:①從發展水平來看:明清商業革命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自然經濟仍然是經濟主體;西方商業革命突破傳統,呈現近代化方式;(4分)②從范圍來看:明清商業革命主要出現在江南和沿海地區,國內市場比較狹??;西方商業革命形成區域性貿易市場,出現股份制、銀行等經營現象,世界市場雛形出現;(4分)③從影響來看:明清商業革命推動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現,但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未能推動社會向近代轉型;西方商業革命推動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人文主義的傳播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4分)【解析】(1)影響,根據材料一“在社會上,傳統的賤商、輕商觀念有了明顯的變化”可知沖擊了傳統的賤商、輕商的觀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根據材料一“因商業資本的集中,在運河沿線,有臨清、濟寧、淮安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長江和珠江沿線,有漢口、重慶、佛山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沿海則有天津、上海、廈門的崛起”可知推動了城市的商業化、專業化發展;根據材料一“把市鎮周邊的小生產者卷入市場,從而導致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出現了富裕手工工場主和貧窮的雇工”可知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第107頁共107頁 (2)據材料一“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的發展,布代替鹽成為遠距離貿易的主要手工業品,而絲綢的長途販運量也很大”與材料二“西方商業革命的內容”進行比較,可知明清商業革命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自然經濟仍然是經濟主體;西方商業革命突破傳統,呈現近代化方式;據材料一“因商業資本的集中,在運河沿線,有臨清、濟寧、淮安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長江和珠江沿線,有漢口、重慶、佛山等一批商業都會興起;在沿海則有天津、上海、廈門的崛起”與材料二“商業貿易從狹隘的地中海沿岸擴展到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可知明清商業革命主要出現在江南和沿海地區,國內市場比較狹??;西方商業革命形成區域性貿易市場,出現股份制、銀行等經營現象,世界市場雛形出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商業革命推動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現,但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未能推動社會向近代轉型;西方商業革命推動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人文主義的傳播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28.(15分)【答案】(1)植根于實踐經驗;歷史悠久,持續發展(經典專著自成體系,不斷完善);受國家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成就卓著(名醫輩出、典籍眾多、一些成果世界領先);開放包容;(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涵育并傳承民族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結晶。(2分)(2)變化:從批判甚至否定中醫學到逐漸認可中醫學的文化價值。(2分)(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醫療價值;中醫產業現代化,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保護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更多的中醫學資源被發掘和創新,體現出獨有的科技價值;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任答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5分)【解析】第107頁共107頁 (1)根據材料一“戰國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唐本草》……五代時期,《海藥本草》……”得出歷史悠久,持續發展(經典專著自成體系,不斷完善);根據材料一“《本草經集注》收錄了民間廣泛應用的外來藥物……《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得出受國家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根據材料一“孫思邈在《千金方》……《唐本草》……《海藥本草》……文仕通醫及文人從醫以‘兼濟天下’成為潮流……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政府和民間大力推行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得出成就卓著(名醫輩出、典籍眾多、一些成果世界領先);根據材料一“五代時期,《海藥本草》記錄了海外傳入的百余種藥物”得出開放包容;根據材料一“中醫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得出涵育并傳承民族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結晶。(2)變化,根據材料二“知識精英們‘以科學的名義’對中醫的批判……‘傳統力量’反而漸漸顯現出真實價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醫與中國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統的關聯逐漸緊密。錢穆認為,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學文明,應該還能融化能開新’”得出從批判甚至否定中醫學到逐漸認可中醫學的文化價值。第107頁共107頁 (3)根據材料三“抗瘧藥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蜜煉川貝枇杷膏在美國市場悄然走紅”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醫療價值;根據材料三“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極大提高,生產工藝不斷優化,中藥的作用機理、中藥材的有關物質基礎不斷被發現。中醫學由疾病醫學轉向綜合性的健康醫學,其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調養康復等優勢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得出中醫產業現代化,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根據材料三“‘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出保護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根據材料三“抗瘧藥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生命;蜜煉川貝枇杷膏在美國市場悄然走紅;‘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出更多的中醫學資源被發掘和創新,體現出獨有的科技價值;根據材料三“‘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醫藥已成為中國與各國開展人文交流的載體”得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第107頁共107頁
同類資料
更多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末復習:第1-6單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综合紧,激情文学小说,国产精品精品自在,婷婷在线中文无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