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 期中 共4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1-10-151 9.99元 46頁 480.67 KB
立即下載 侵權申訴 舉報
版權聲明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qqbaobao負責整理代發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
網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開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期中共4套測試卷合集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一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明朝馮夢龍指出:“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大手段?!边@揭示出宋朝(  )A.中國疆域版圖基本奠定B.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D.君主專制權力已有所削弱2.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建設嚴格控制共產黨員的從政比例,保證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創造性地實現了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這一政權(  )A.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B.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C.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權D.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3.4.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有了這樣廣泛的代表性,這個代表大會會議所討論和決定的一切,就將完滿地表達全國人民的意志?!薄斑@個代表大會”(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B.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D.明確規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4.中世紀的西歐,國王的加冕典禮必須由教皇主持。這一現象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的歐洲(  )A.王權神圣不可侵犯B.王權受到教權的制約C.國王相信“君權神授”D.教會主宰精神世界5.雅典城邦通過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規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階層,負責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而在羅馬,通常由專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由此可見,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實踐中(  )A.職業法官擁有審判權B.負責司法解釋的主體與羅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權D.公民陪審團維護所有人的法律權益第46頁共46頁 6.民國初期,政黨、社團迅速興起,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1912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這說明(  )A.辛亥革命的任務已完成B.民主共和形勢迅速發展C.北洋政府推動政黨政治D.國民黨的組閣獲得成功7.“它經過民主程序最終完成了國家建構的過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國家長治久安,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八?  )A.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成功代行了全國人大的職能D.初步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8.商鞅變法中堪稱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開端的是(  )A.廢除井田制B.建立戶籍制C.推行縣制D.統一度量衡9.“其制無公署,大小無專官。直廬始設于乾清門外西偏,繼遷于門內,與南書房鄰……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辈牧现兴龅臋C構應是(  )A.樞密院B.中書省C.內閣D.軍機處10.中國古代曾有一個中樞機構,始終沒“掛牌”,里面的官員品級不高,都沒有超過五品,也不能對中央六部等機構直接發號施令。這一機構中的“官員”最有可能稱之為(  )A.參知政事B.內閣大學士C.軍機大臣D.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一條修正條文宣布:“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边@一修正條文宣布的目的是(  )A.消滅法國的家族勢力B.為了恢復等級制度C.保障平民掌握政權D.防止復辟,鞏固共和12.以下為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相關的三幅圖片,如果給這三幅圖片確定一個最佳的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  )A.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第46頁共46頁 B.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C.民主政治的光輝歷程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13.1940年,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所建立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對于這種政權性質的明確了解和認真執行,將大有助于全國民主化的推動?!泵珴蓶|所說的“政權”(  )A.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B.成為邊區蘇維埃革命的中樞C.擴大了民族抗爭的群眾基礎D.開創了中共民主建設的先河14.下圖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數量變化圖。從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國(  )A.經過改革開放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B.順利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C.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進城鎮化的進程15.18世紀中期,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責任內閣制形成并逐漸完善;1912年,孫中山頒布《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責任內閣制。由此可知責任內閣制旨在(  )A.體現社會契約的精神B.實行天賦人權的思想C.實現三權分立的學說D.踐行主權在民的理念16.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第46頁共46頁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這既是中國古代集權體制下的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權與相權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顿Y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權逐漸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體表現。(2)閱讀上述材料,結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對圖二中兩人的對話內容進行闡釋。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毛澤東指出:“為什么要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身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敝芏鱽硪仓赋觯骸耙驗楣伯a黨是領導黨……我們一旦取得全國政權,就帶來一個危險,就有一些人可能會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所腐蝕,被勝利沖昏頭腦,滋長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甚至會出現個人野心家,背叛群眾。這方面的危險是隨時存在的,每個共產黨員都要警惕?!编囆∑皆凇豆伯a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強調:“黨要領導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辈牧隙∶珴蓶|還曾指出:“對民主人士,我們要讓他們唱對臺戲,放手讓他們批評。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點像國民黨了?!标P于請民主黨派唱對臺戲的意義,陳云指出:“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哪里有唱對臺戲的,哪里有‘反對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則,工作就搞不好……有民主人士監督我們,對工作有好處。如果革命勝利后,長時期沒有‘反對派’,只有一派人講話,聽不到不同的意見,那么工作就會出毛病?!?1)材料一中三位偉大領袖所闡述的共同論點是什么?(2)材料二中,毛澤東、陳云在講到“反對派”這個詞的時候,都是加上了引號的。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第46頁共46頁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謂“歷史終結論”。他認為,冷戰的結束不僅僅意味著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對抗的結束,更意味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是如何地心高氣傲,但面對客觀存在的無情現實,即他心中的“樣板”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而被他宣布即將滅亡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卻日益興起,成績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貴的頭”,開始批評起美國和贊揚起中國來了。他認為“中國奇跡”主要得益于中國模式政治方面的優勢。這一轉向,實際上說明“歷史終結論”業已破產?!悓W明、李先悅《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說明了什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歷史終結論”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初活躍于國會中的政黨,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第46頁共46頁 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y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故在態度上較同盟會溫和?!c同盟會合組國民黨的其他小黨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為眼見國民黨將能在政壇上占優勢?!劣谡絿鴷笃诔霈F的民憲黨,雖系自國民黨分出,但以吸收了許多進步黨黨員,在態度上亦較溫和。作為激進派政黨的同盟會和國民黨,是使民初國會發揮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黨的功能是以言論和立法來監督政府,并以訴諸選民的辦法促使執政者重視國利民福,同盟會和國民黨的確是具有這方面的資格與潛能。但以執政者無限制的伸張行政權,在野黨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監督權,結果使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當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而又不能取決于選民時,政治的危機即升高。民初國民黨之策動“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敗后執政者一意伸張一己的權力,均為政治勢力走向兩個極端的表現,亦為政治危機升高的表現,結果是兩敗俱傷?!獜堄穹ā墩撁駠跄甑恼h政治》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特點,并分析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活躍的原因。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 【解析】材料中的“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指的是強大中央,弱化地方,這是立國之根本,從而達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選B項;中國疆域版圖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項;C項與材料中“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排除D項。2.A 【解析】陜甘寧邊區政權是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其任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一致,故選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新中國建立后出現的,排除B項;“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權中人員的分配比例,共產黨員、黨外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非指三權分立,排除C項;“三三制”政權中存在左派和中間派,并非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排除D項。3.B【解析】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即1954年憲法,與材料中“完滿地表達全國人民的意志”相符,故選B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排除A項;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排除C項;明確規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是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4.B5.C【解析】雅典的陪審團成員是直接通過抽簽產生的,代表了各階層,而羅馬則是由職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這說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權,故C項正確。A項指羅馬,排除;從材料來看,二者主體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羅馬是職業法官,排除B項;“所有人”表述錯誤,排除D項。6.B第46頁共46頁 【解析】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排除A項;從政黨的名稱“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以及“1912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可知,政黨、社團迅速興起,民主共和形勢迅速發展,B項正確;袁世凱欲獨裁,制造了“宋教仁案”,鎮壓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故C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7.B【解析】根據題干“中國共產黨領導”“經過民主程序最終完成了國家建構的過程”等信息可知,“它”是指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據此可知,該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52年底,國民經濟已經基本恢復,排除A項;1949年9月所召開的新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排除C項;新政協初步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第一屆全國人大,排除D項。8.C【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對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變法中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免的規定,故選C項。9.D【解析】“南書房”是清代官署名,A、B兩項時間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可知該機構成員是由皇帝的親信組成,應是軍機處,故排除C項,選D項。10.B【解析】據材料“中樞機構,始終沒‘掛牌’……官員品級不高……也不能對中央六部等機構直接發號施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設參知政事分割相權,是正式官職,且品級很高,故A項錯誤;明朝設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內閣大學士品級不高,故B項正確;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很高,故C項錯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職,相當于宰相級別,故D項錯誤。11.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政體,材料“凡曾經統治過法國的家族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復辟,保證了共和派的執政,有利于鞏固共和制,故D項正確。憲法這一條文并非消滅法國的家族勢力,而是防止專制勢力的復辟,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說限制了原來統治過法國的家族當選為總統,不是為了恢復等級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保障平民掌握政權,故C項錯誤。第46頁共46頁 12.C【解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體現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體現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全面。13.C【解析】材料“1940年”“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是抗戰時期民主政權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戰群眾基礎的建立,故C項正確。A項是1937年,排除;B項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D項“先河”不符合史實,排除。14.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鎮化的發展,并未涉及工業化,故A項錯誤;材料未反映工業結構,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可以看出農村轉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長速度下降,故C項錯誤;材料中人口增長速度下降,得出不能僅靠人口的轉移促進城鎮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故D項正確。15.D【解析】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責任內閣制形成并逐漸完善,使英國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責任內閣制,使總統的權力受到制約,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責任內閣制旨在踐行主權在民的理念,故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沒有涉及,均排除。16.C【解析】根據材料“募饑民修水利”“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等關鍵信息可知,這一措施既可以救濟受災農戶,又可以修建水利設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給農戶創造就業機會,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故選C項。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還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募饑民修水利”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都有利于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并非其與其他賑災方式相比的不同點,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募饑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災救荒措施,無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表現:秦設宰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只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2)趨勢: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闡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為解決由此帶來的沉重政務負擔,明成祖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來自皇帝個人的信任,其職責以侍從咨詢為主,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第46頁共46頁 【解析】第(1)問,秦代為三公九卿制,唐代為三省六部制,明代為內閣制,據此結合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進行回答,注意語言的組織。第(2)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之一是皇權越來越集中,相權越來越衰弱直至廢除;根據圖一和圖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兩幅圖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闡釋時要圍繞宰相制度來講述,從宰相的職責、發展歷程、作用等角度闡釋,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1)共同論點:關于中國共產黨接受民主黨派監督的必要性。(2)理解:民主黨派提不同意見不是與共產黨分庭抗禮,而是幫助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這里的“反對派”不是反對黨,而是諍友、摯友?!窘馕觥康?1)問,實際上是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歸納和比較能力。第(2)問,注意引號的作用以及結合上下文進行歸納。19.示例:論題: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闡述:民主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標。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國在發展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堅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進一步完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成功。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揚棄,是一種偉大的制度創新。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窘馕觥渴紫?,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認為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將是所有國家的必然歸宿。但是后來,美國出了種種問題,在國際上廣受爭議和詬病,社會主義中國卻日益興起,福山開始批評美國,贊揚中國。其次,從材料中提取互相關聯的歷史信息并結合史實進行分析得出“中國政治模式具有優越性”。由此可以提煉觀點,中國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第46頁共46頁 結論”的破產。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列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政治制度,并闡述這一制度安排,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總結觀點,表述成文。20.特點:黨派分化組合多變;政黨林立,政治傾向大抵為激進和保守兩派;國民黨力量強大,立場激進;政黨政治形式上活躍,但任何政黨都未進入國家權力的核心;受執政者打壓,政黨政治的實踐均以失敗告終。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臨時約法》頒布,確立責任內閣制;西方政黨政治的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與階級關系多樣化的影響?!窘馕觥康谝恍?,根據材料中“可大致分為激進、保守二派。激進派的政黨,嚴格說來,只有同盟會和國民黨。統一共和黨在并入國民黨以前,是騎墻于同盟會與共和黨之間的;民憲黨則是由國民黨分出?!y一共和黨的黨員雖有不少原屬革命派,但以出身立憲派和舊官僚者為多”逐條概括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民國初年的史實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第46頁共46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西方國家絕大多數文官都必須通過公開的競爭考試,擇優錄取,政府任何一級文官職位,都要向成績優秀者開放,西方各國幾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試的內容方式、條件、機構等方面固定下來,形成了制度。西方國家這一做法(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C.改變了西方的階級結構D.得益于工業化的完成2.美國文官部門是由各類專門委員會和上千個類似的官僚機構組成的。這些官僚機構對國會制定的每一項立法都要再宣布二十條規章細則。美國此舉(  )A.導致國會的立法權受到沖擊B.有助于法治秩序的有效運行C.實現了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D.完善了司法機構的法律依據3.西方文官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敗B.啟蒙思想的影響C.國家治理的需要D.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4.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計表。下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A.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學正統地位漸趨確立第46頁共46頁 5.英國文官制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是(  )A.實行職務常任制度B.國家設文官委員會C.推行考試錄用制度D.文官政治中立制度6.列寧曾說:“對上司畢恭畢敬的習氣和某些‘公’務特權把他們拴住了,通過股票和銀行,這支隊伍的上層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庇纱丝芍袑?  )A.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B.指出了公務員制度的實質C.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D.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7.英國責任制內閣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勝選黨派組閣,政府官職就由該黨成員擔任。1850年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規定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不得參選議員,不能介入黨派活動。這種變化說明(  )A.議會被政黨操控阻礙民主政治發展B.改革目的是保證施政措施的連續性C.文官制度是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D.責任制內閣不具備分權制衡的特征8.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唐寧街歲月》中說:“絕對專業化素養,使得政府能夠在最低差錯和最高效率的情況下運轉自如。這個制度足以讓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國家羨慕不已?!边@主要得益于(  )A.責任內閣制B.君主立憲制C.文官考試制D.文官常任制9.1841年,哈里森當選美國總統,一個月后便因忙于職位分配勞累而死;1861年,林肯當選總統,分官使他精疲力盡,他形容說:“如果前院起火,我都無法去救?!?881年,因分官不均導致了加菲爾德總統被刺事件的發生。這表明(  )A.“政黨分肥制”影響政治穩定B.美國總統權力失去制度約束C.恩賜官職制度已在美國泛濫D.美國政治制度具有不穩定性10.有學者指出,作為社會近代化的產物,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文官考試法令把經義作為應試人員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參與考試。該學者意在說明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文官考試法令(  )A.完全違背了時代發展潮流B.內容與形式存在背離現象C.重視借鑒中國的傳統文化D.阻礙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第46頁共46頁 11.19世紀中期,美國的文官一般是跟隨本政黨在政治上共進退。1883美國通過了彭德爾頓法,規定文官不從屬于任何政黨,并將文官固定化和職業化。這種變化(  )A.改變了美國民主制度的結構B.強化了美國的三權分立體制C.削弱了政黨對國家政治的控制D.推動了美國政府管理的科學化12.1906年,清政府徹底廢除科舉制,關于這一舉措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A.沖擊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B.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C.推動了文化的新發展D.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13.下表為明朝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情況,由此表可知,明朝永樂九年考滿賞罰補充規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終等第稱職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稱職稱職未予考核稱職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稱職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稱職不稱職A.對官員考核結果是官員升降的唯一依據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員考核體系C.對官員管理實行獎懲一體D.力圖掌握官吏的真實情況1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為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  )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第46頁共46頁 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15.西漢對于官僚權力的約束較為有效,如薦官有責、上計考課、設刺史以查地方、職務回避制等做法,都從制度層面對官吏用權加以制衡,使得權力不至妄為,因而“政平訟理,百姓無愁怨”。這體現了西漢(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約束較為有效C.權力的制約與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轉變16.下面是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情況統計表。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1915年6月不確定194不確定《東方雜志》第12卷第六號第一屆普通文官考試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報》1917年4月27日第464號續表考試名稱考試日期應考人數錄取人數錄取率史料來源第二屆高等文官考試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報》1919年10月7日文章《文官考試雜談》第二屆普通文官考試1920年10月400040010%《申報》1920年10月11日報道A.文官考試分為高等和普通兩種B.文官考試錄取率處上升趨勢C.《申報》比《東方雜志》可信D.北洋政府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科舉制的演變第46頁共46頁 時間事件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政變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1901年清廷實行新政,各地官吏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科舉考試雖未廢除,但已改八股為策論依據材料,概括科舉考試在近代出現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抖Y記》材料二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薄逗鬂h書·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第46頁共46頁 材料四 唐人沈既濟說:“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視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旬而周天下,故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薄D引自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的選官制度相比,有何進步性?(3)材料三中說的是哪一種選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科舉制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紀末期,政府中開始出現職業行政官員,主要負責各部內務,這就是英國近代最初意義上的文官。這時英國兩黨制基本形成,輝格黨、托利黨輪流執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黨派為基礎,講關系、重門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輩和腐敗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統,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則受到排擠。這樣就會造成大批官員失業,使現政府效率低下,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蕩和社會動亂。1833年,有些較大的部門開始以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的方式招錄官員,走出了考試任官的第一步?!?855年,英國根據《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進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頒布了《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第一個樞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務委員會主管文官考試錄取工作,至此,英國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國又頒布了關于文官制度的第二個樞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終確認了《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的構想,這是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關鍵一步,以后經過英國歷屆政府的完善和補充,最終確立了整套文官制度。英國19世紀70年代確立的文官制度延續至今,盡管競爭、通才、中業、常任等原則一直未變,但政府的職能、文官的任務卻不斷地變革,以使其不斷完善?!幾蕴片摤摗稖\談英國文官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編寫一幕發生在19世紀英國的人物對話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英國當時政治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第46頁共46頁 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獲得一個新的羅盤以前就拋棄了舊的,遂使社會之船駛入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他還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這種過渡階段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破壞了經典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代之以毫無章法可循的局面?!幾允捁η亍稄目婆e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有關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觀點。(要求:可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評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A 【解析】西方國家將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取的文官制度法律化、規范化,保證各級政府均選用成績優秀者擔任文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2.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國會主要是從宏觀上制定法律,文官機構為法律制定了詳細的規則,有助于美國法治秩序的有效運行,故選B項;文官機構制定實施細則并沒有損害國會的立法權,排除A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文官部門屬于行政機構,排除D項。3.D【解析】17-18世紀,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A項與事實不符;B、C兩項不是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有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故D項正確。4.B【解析】從統計表看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由官員子弟逐步放寬到庶人子弟,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是科舉制促進教育發展的表現,故B項正確。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的變化,無法體現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逐步放寬,無法體現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理學無關,排除D項。5.C【解析】西方文官制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受中國科舉制影響,采取考試錄用的辦法,故選C項。6.B【解析】根據“‘公’務特權”可知列寧說的是公務員制度,根據材料“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可知,公務員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故B項正確。A、D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揭露弊端是表象,故C項“意在”表述錯誤,排除。第46頁共46頁 7.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責任制內閣建立后,政府官職由勝選派成員擔任,這樣容易導致政府官職經常輪換,不利于政策實施和國家政治的發展。改革后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不得參選議員,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連續性,保證具體行政過程的穩定,故B項正確。英國的權力中心在議會,執政黨在議會選舉基礎上產生,政黨政治有利于民主政治發展,A項錯誤;根據材料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是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君主立憲政體,C項錯誤;責任制內閣具有分權制衡的特征,D項錯誤。8.C【解析】根據材料“絕對專業化素養……最低差錯和最高效率的情況下運轉自如”應是文官考試選拔制,故C項正確。責任內閣制、君主立憲制與專業化素養無直接關系,故排除A、B兩項;文官常任制與政權結構穩定、連續有關,故D項錯誤。9.A 【解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政黨分肥制”帶來了政局不穩等種種弊端,這表明其影響政治穩定,故選A項;美國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和憲法的制約,排除B項;美國并未實行恩賜官職制度,排除C項;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穩定性,排除D項。10.B 【解析】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將經義作為應試人員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參與考試,這明顯違背了近代化潮流,內容和形式存在背離現象,故選B項;北洋政府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說明其并未完全背離時代潮流,排除A項;C項表述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試制度的實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排除D項。11.D【解析】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美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體制,故A項錯誤;文官不再屬于任何政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選總統的文官任免權,進而弱化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故B項錯誤;作為典型的兩黨制國家,兩黨依舊牢牢掌控著白宮和國會,故C項錯誤;文官不再與執政黨共進退,有利于減少任人唯親和貪污腐化的現象,從而能夠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故D項正確。12.D第46頁共46頁 【解析】1906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滅亡,所以D項說法存在問題,符合要求,故選D項。A、B、C三項說法皆屬于廢除科舉制的作用,敘述正確,但不合題意。13.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代考滿制度以三年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內工作狀況之法,圖表考核情況說明政府對官員的考核細致明確,力圖掌握官吏真實情況,故D項正確。明代考核分為“考滿”“考察”“考成”三種,評定考等后,還須依據官職繁簡確定獎懲升降,從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項;B、C兩項在圖表中未體現,均排除。14.C【解析】文官普通考試分類并細分專業,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機構膨脹,只能說明官僚機構的專業化,故排除B項;劃分專業不等于實踐經驗,故排除D項。15.B【解析】西漢對官員的約束在制度建設上使“權力不至妄為”,故選B項。官僚制度在不斷完善,但是不能用“臻于完善”,排除A項;對官員權力的約束,不是國家機構設置上的權力的制約與平衡,西漢仍然是君主專制,排除C項;西漢是君主專制制度,還是“人治”,排除D項。16.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A項正確。錄取率從16.32%到10%是下降趨勢,故B項錯誤;作為報刊無法印證哪個更可信,故C項錯誤;材料不能得出政局是否穩定,且北洋政府時期政局動蕩,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特點:趨于實用。原因:西學的傳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政的推行?!窘馕觥康谝粏?,由材料可以看出增設的學科門類更加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更加突出實際;第二問,可以從內因,如經濟、政治等方面,以及西方思想影響等角度回答。18.(1)血緣、門第、等級。第46頁共46頁 (2)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4)影響: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可從血緣、門第、等級等方面歸納先秦時期選官制度的標準。第(2)問,根據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關鍵信息概括。第(3)問,根據材料“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可知該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關于弊端可從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積極、消極兩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對話主題:英國的文官制度。甲:聽說了嗎?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考試成為政府行政部門的事務官了。乙:???有這么好的事嗎?甲:當然了,因為樞密院最近頒布了一個《關于錄用王國政府文官》的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務委員會主管文官考試錄取工作。乙:這真是件好事,樞密院為什么要頒布這個命令???甲:還不是因為以前在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上存在問題。你看以前官吏的任用常以黨派為基礎,講關系、重門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輩和腐敗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統,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則受到排擠、打壓。這樣造成了政府效率低下,腐敗泛濫,甚至引起政治震蕩和社會動亂。乙:還真是,國家存在問題就應該進行改革。這樣今后我們也有學習的動力了。甲:是啊,我們好好努力,爭取考上事務官。一方面可以為國家出力,另一方面在沒有嚴重過錯的情況下,也可以使自己衣食無憂了?!窘馕觥扛鶕?8世紀末期,政府中開始出現職業行政官員,主要負責各部內務,這就是英國近代最初意義上的文官”可得出,該材料的主題是英國的文官制度。對話的內容可從英國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具體內容、特點、產生的影響等方面概括。20.觀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觀點不正確。理由:科舉制度在近代中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它的廢除有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并不是由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造成的,即使不廢除科舉制度,社會也會出現動蕩。第46頁共46頁 示例二:此觀點正確。理由:科舉制不僅有利于社會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科舉制的廢除使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動蕩?!窘馕觥渴紫雀鶕牧细爬ǔ鲇^點,即該學者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破壞了久經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嚴重削弱了傳統價值的影響,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的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的。然后對該觀點結合史實評述即可。贊同該觀點,可從科舉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選舉人才,其廢除使得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贊同該觀點,可從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原因回答。第46頁共46頁 【新教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同步測試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評論中國某學派時說:“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強調禮儀和社會責任?!痹搶W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制定憲法或頒布法律是實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有關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法或法律文件,說法正確的是(  )A.1954年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C.1954年憲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會議上制定并通過D.1954年憲法是對《共同綱領》的否定3.《法制日報》在談到某部憲法修改時說: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稱之為中國在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這部憲法應該是(  )A.《共同綱領》  B.1954年憲法C.1982年憲法D.1999年憲法4.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體現中央集權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B.韓非子C.孟子D.墨子5.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施仁政在過去可能有效,但現在必須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獸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理智的體現。對此認識不正確的是(  )A.兩者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B.兩者都認為法律就只是用來懲罰人民的C.兩者的主張都是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反映D.兩者都主張用法律來治理國家6.1215年6月頒布的《大憲章》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征稅叫要確立相關法定程序;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其財產。這反映了《大憲章》(  )A.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第46頁共46頁 B.保護了公民的基本人權C.取消了國王的征稅權D.奠定了英國憲政的基礎7.一位西班牙官員曾這樣描述中世紀的教會,“任何時候我進入教廷神職人員的房間,總是看見神父和銀錢商在一起,忙于鑒別錢幣的成色和計算數目,面前堆著成堆的錢幣”。這種現象說明(  )A.天主教會積聚了大量的財富B.教士和僧侶生活奢侈腐化C.教會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歐洲的宗教改革勢在必行8.宗教改革時期,為抵御新教的攻勢,羅馬天主教會成立了耶穌會。該組織主要從事傳教和教育,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反對追逐世俗權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學和藝術素養,重視將人教育成有責任感的公民。耶穌會的這些做法(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B.著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D.引發西歐的思想解放9.有學者認為,1954年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這說明該憲法(  )A.立足于過渡時期的歷史實際B.做到本土性和國際性的統一C.奠定了新型國家的基本框架D.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10.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曾流行這樣的口號:“誰敢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痹摽谔柌荒芊从钞敃r(  )A.個人崇拜盛行B.強調階級斗爭C.社會秩序混亂D.執法公正嚴明11.商鞅《君臣》中記載:“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边@表明當時(  )A.分封制瓦解、君主專制建立B.“以法治國”成為治國標準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學派D.“以法治國”成為百家共識12.在訴訟中評價當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羅馬法源遠流長的傳統。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審判員將首先評價當事人的品行,辨別當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并以此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這表明在羅馬法第46頁共46頁 的實施中(  )A.人文理性精神嚴重缺失B.希臘法成為參照標本C.判決由當事人品行決定D.致力于審判的合理性13.海涅把馬丁·路德稱為“一個由天意選中出來粉碎羅馬霸權的貧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應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消除了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統治C.使人獲得靈魂得救的自主權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義14.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這表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B.黨和政府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C.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步巨大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巨大15.《后漢書》記載:“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允葠褐就?,而遷染之涂異也。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是以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边@表明(  )A.儒學積極借鑒其他學說B.儒家學派已經出現思想分化C.孔子十分重視禮俗教化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適合時代16.在14世紀的羅馬法復興運動中,法國一度成為“評論法學派”的中心。16世紀,“人文主義法學派”活躍于法國。17-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鳩、盧梭等促成了法典編纂運動的興起。這反映了在法國法律形成過程中(  )A.法官的地位突出B.以遵循先例為基本原則C.法學家扮演主角D.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原則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過于殺戮”,隋煬帝“益肆淫刑”“生殺任情”。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朕觀《隋煬帝文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釋道:“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愛人,故智者獻其謀,第46頁共46頁 勇者竭其力?!碧瞥跫粗贫ā俺缛濉钡幕緡?,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禮、義、廉、恥、仁、愛來教育百姓尊禮守法,維護社會安定。在《貞觀政要》中唐太宗曾說:“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于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庇终f:“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庇捎谑ФY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蓋風化未洽之咎”?!杺鳚伞丁簇懹^政要〉所見唐初統治集團法律思想》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惡以及吏律、戶律、禮律等,共30卷460條?!独袈伞分饕幎ㄎ奈涔倮魬撟裱穆毸痉ㄒ幖肮珓章氊?,“大臣專擅選官”“交結朋黨紊亂朝政”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戶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跽癜病稄摹创竺髀伞档闹贫粗煸暗姆ㄖ扑枷搿?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國之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點。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國思想的相同之處。18.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類進步的重要表現和保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自然的權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幾怨帕_馬法材料二 世界上歷來的憲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睹珴蓶|選集》(第2卷)材料三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已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第46頁共46頁 600多件,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僅以1982—1992年為例,我國就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修正)、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漁業法、森林法等諸多法律?!幾在w惜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展歷程的全景回顧》(1)根據材料一歸納羅馬法包含的基本原則。結合史實說明羅馬法與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英國在革命成功后頒布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及其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括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法律建設的基本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原因。19.鄉約是中國民間社會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依靠習慣和道德力量發揮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儒家“關中學派”代表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訂立《呂氏鄉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鄉規,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德業相勸,即互勉于修身齊家之事;二是過失相規,如戒酗酒,戒賭博,戒斗毆等;三是禮俗相交,即鄉黨之間要有長幼之序,相親相敬之禮;四是患難相恤,包括防盜,防災,防疫,恤貧,恤孤等。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為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范鄉民的個人行為。有學者認為,《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幾渣h曉虹《中國傳統鄉規民約研究》等材料二 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全國各地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習俗,民風民情也千差萬別,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統一規定,難免引起“不適”,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幾詣⒂睢墩摗皡问相l約”的社會治理作用》第46頁共46頁 (1)根據材料一,簡要指出《呂氏鄉約》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鄉約出現的原因。(2)綜合上述材料,簡析研究古代鄉約的現實價值。20.社會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郭氏后裔中有識之士看清積弱民族要奮發圖強,應從發展教育入手,立足鄉梓,倡辦學堂,培養人才。古今以來郭氏家族中從事教育的人士眾多,在地方負責教育的官吏、族譜有記載的四十多位??婆e制度廢止后,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各地都大興舉辦學堂,濰邑第一個研究學術團體“智群學社”、第一處中學“濰縣縣立中學”、第一女子學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創辦的……對于地方文化的發展,確曾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郭氏居濰始祖郭禮以塾師為業,博采眾長,素日對子孫嚴格教誨,因而書香之風沿襲久遠,歷五百年常盛不衰?!幾浴稙H坊文化三百年濰縣郭氏望族敘議》材料二 魯濱遜的荒島生活面臨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艱辛,這期間都是靠著《圣經》的支撐和對上帝的祈禱,他的精神才沒有崩潰……潛意識里自覺的認為全世界都應該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長老會信徒即清教徒,長老會是加爾文宗……他通過《魯濱遜漂流記》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他的主人公在小說中勤勉努力,堅信上帝,最終獲得了大筆財富……——摘編自楊曉利《魯濱遜故事初探》請結合上述材料以“教化與社會治理”為主題,談談你的認識。第46頁共46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B【解析】儒家注重實用、主張積極入世,注重道德倫理,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根據材料信息“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實用性”“道德體系”“禮儀”“社會責任”等詞可知符合儒家的特點,故B項正確。2.A【解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故排除C項,A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故B項錯誤;1954年憲法是對《共同綱領》的繼承和發展,D項錯誤。3.C【解析】據關鍵信息“新時期”可以判斷,1982年修憲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4.B5.B【解析】材料“韓非子認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趨利避害的……亞里士多德以為,大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消除獸欲”說明兩者的主張都是建立在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故A項表述正確;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難免在執政時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不僅用于管理人民,還用于限制執政者,故B項表述錯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C項表述正確;根據材料“用嚴格的法律和官僚機構的有力懲罰來進行統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理智的體現”可知D項表述正確。故選B項。6.D第46頁共46頁 【解析】《大憲章》頒布時,英國尚未確立議會至上原則,故A項錯誤;《大憲章》的頒布是為了限制王權,而非保護公民的權利,故B項錯誤;國王的征稅權并未取消,只是要經過相關立法程序,故C項錯誤;英國的憲政建立在對王權進行限制的基礎上,而《大憲章》體現了對王權的限制,故D項正確。7.D【解析】A項是現象,不是“說明”,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教會宣傳禁欲,神父自己卻積聚大量錢幣,教會所宣傳的道德、誠信受質疑,教會改革勢在必行,故D項正確。8.C【解析】通過題干中耶穌會的主要職責(如“重視將人教育成有責任感的公民”)可知,這些做法體現了其人文主義的精神,故選C項。耶穌會成立的出發點在于“為抵御新教的攻勢”,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排除A項;通過題干中“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反對追逐世俗權力”可知,耶穌會的這些做法“著力于天主教世俗化”這一表達方式是錯誤的,排除B項;文藝復興是歐洲思想解放的起點,排除D項。9.A 【解析】根據“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可知,1954年的憲法是為過渡時期的實際建設服務的,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性的一面,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材料未反映,排除。10.D【解析】“誰敢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口號明顯地反映了當時的個人崇拜,再結合材料所述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應該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以不能反映D項。1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這說明“以法治國”成為治國標準,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制度的變遷,排除A項;C、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12.D【解析】根據材料“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審判員將首先評價當事人的品行,辨別當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并以此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可知致力于審判的合理性,故選D項。只有當案件審理缺乏證據時,當事人的品行才能作為判決的標準之一,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且判決并不由當事人的品行決定,排除A、C兩項;材料沒涉及希臘法,參照標準是當事人的品行,排除B項。第46頁共46頁 13.C【解析】結合所學,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宗教觀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故選C項。時至今日,西方社會依舊普遍信仰宗教,排除A項;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羅馬教皇的專制和獨霸局面而非推翻其精神統治,排除B項;馬丁·路德只是對基督教做出了不同于羅馬教廷的原始解釋,仍舊尊《圣經》為信仰的唯一和最高依據,排除D項。14.B【解析】根據材料“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可知,黨和政府采取措施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故選B項。材料主要說明“農民工”問題,而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A項;材料“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而不是基層民主政治,排除C項;材料說明政府關注民生,而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排除D項。15.C【解析】根據材料“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可知孔子對禮俗教化的重視,故C項正確。A、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出現在戰國時期,排除。16.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國經歷了“評論法”“人文主義法”“古典自然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體現出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訴求,說明法國的法律形成過程中貫徹了資產階級的民法原則,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官的作用,排除A項;“評論法學派”“人文主義法學派”“古典自然法學派”并未體現出繼承特征,排除B項;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法學家,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17題13分,18題14分,19題13分,20題12分,共52分)17.(1)治國之策:以禮為重,禮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統治者為政失策速亡的教訓;穩定建國初社會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謙遜的個人品質。(2)特點:涉及內容廣泛;維護專制的色彩明顯;重視經濟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國策”“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國之策是以禮為重,禮法并用。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并聯系所學有關史實,從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訓、穩定建國初社會秩序、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謙遜的個人品質等方面來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包括五刑、十惡以及吏律、戶律、禮律等,第46頁共46頁 共30卷460條”“‘大臣專擅選官’‘交結朋黨紊亂朝政’等死罪條款為明律所特有;《戶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大為增加”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從兩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國思想的相同之處是施仁政,重法典。18.(1)原則:平等;人權;理性;法律至上;正義。關系: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源泉。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拿破侖時期的《民法典》等都以羅馬法學說為理論基礎。(2)文件:《權利法案》。意義: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實現人治到法治的轉變,促進政治民主化;為他國提供一種政治體制模式,促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3)特點:高度重視;基本形成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律體系;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原因: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與推動;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國力增強,各種保障條件逐漸具備?!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基本原則”,據材料一“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法是最高的理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關系”,注意抓住史實說明。第(2)問,第一小問“法律文件”,據材料二“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之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問“歷史意義”,可以從權力變化、經濟發展、政治發展、世界影響和長遠影響幾個角度思考。第(3)問,第一小問“基本特點”,據材料三“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已制定……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保護改革開放和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主要原因”,據材料三“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高度注重法制建設”等信息并聯系所學知識回答。19.(1)特點: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規范鄉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教化;強調互助互勉;強調自治。原因:理學的形成;科舉制的推行;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治體系;士大夫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的增強。(2)當代價值: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美德;有利于農村基層自治制度的完善;穩定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窘馕觥康?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一是德業相勸……二是過失相規……三是禮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問“原因”,則要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和社會變化等方面來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二中“當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與鄉規民約不謀而合”“鄉規民約源于世代民眾生活沿襲下來的習俗和傳統,更適應本地方的現實需要,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等信息,聯系當前推行基層自治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分析。第46頁共46頁 20.社會教化是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風與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東西方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階級和時代性方面也都有消極影響。積極方面:①家風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了社會風氣、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動了地方文化發展,對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②宗教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有利于提升社會道德水平;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魯濱遜漂流記》中,基督教給魯濱遜以精神寄托,引導他不怕困難與挫折,具有積極作用。消極方面:教化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濰縣郭氏家風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縛思想,強化教會的控制,充當了資產階級海外殖民的工具。我們今天加強社會治理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發揮多種教化方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窘馕觥拷Y合材料分析可知,社會教化是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風與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東西方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都有消極影響。因此,我們今天加強社會治理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發揮多種教化方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第46頁共46頁 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20世紀后期,考古學家在湖北、甘肅、湖南等地發現了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證秦代()A.地方宗族勢力較為強大B.行政制度比較系統C.郡縣制在全國范圍確立D.法律制度非常嚴密2.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中,巡撫主民政事務,總督主軍事。但實際上,二者的職權具有相當的類似性,可以說是相互交織、彼此滲透,且有的督撫其轄地也有局部重疊。這一做法是為了()A.打破權力壟斷以加強中央集權B.加強君主專制以維護皇權獨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軍民分治以加強地方的獨立性3.13世紀初,英國貴族、騎士和市民聯合起來迫使國王約翰簽署《大憲章》,規定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這些規定體現了()A.臣民參與監督王國的政務B.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C.議會與國王實行集體統治D.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4.法國1875年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和軍隊最高首腦,但總統簽署的法令必須有一名內閣成員副署方能有效;總統可以解散眾議院,但是需要參議院同意;內閣由總統任命,但需要對議會負責。這體現出當時()A.君主、共和兩派的斗爭與妥協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法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D.責任內閣制度初步確立5.1998年,在吉林省第四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80%以上的農村采取了“海選”方式提名初步候選人,其中梨樹縣還發展了“海選”方式,實行“一次性投票選舉”,即把原來用“海選”提名初步候選人的方式,發展成正式選舉。以上嘗試說明()第46頁共46頁 A.中國開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B.直接民主選舉得到全面貫徹C.基層民主選舉獲得了新發展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改革開放之初,陳云強調指出要根據“鳥”的需要,設計“籠”的大小,并不斷調整“籠”的尺寸,使“鳥”不被“籠”困死,而且能在“籠”中充分飛翔?!傍B籠經濟”的提出意在()A.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B.擺脫計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闡釋計劃與市場的互動關系7.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制度逐漸衰微,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梢姽糯O察體系的演變()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矛盾B.保障監察體系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致8.英國傳統的文官制度以“恩賜官職制”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國政府兩次頒布法令進行改革,規定由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文官委員會來主持考選事宜,公開競爭、擇優錄取,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影響,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這一改革()A.有利于英國政治運行的穩定B.推動了責任內閣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絕了英國政府的腐敗D.完善了英國的政黨制度9.1883年以后,美國逐漸推行“功績制”,即通過考試考核的方法來選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羅斯??偨y大力推行“政治庇護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及學者為文官。材料可用來印證美國()A.危機期間失業問題的嚴重B.擺脫經濟危機的迫切性C.行政權不受立法權的制約D.國家干預取代自由放任10.1928年3月,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1929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裝成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蔣介石下令全體公務員穿統一制服,式樣為中山裝,中山裝正式成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這一過程說明()A.革命觀念風靡一時B.服飾變革推動社會進步C.人身控制日益嚴重D.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第46頁共46頁 11.“公推公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一些地方出現的干部選拔方式。十七大后,通過這一方式選拔的干部從數量、范圍和職位重要性上都向更高層次邁進。以下表述正確的是()A.是中國傳統的“舉薦制”和“科舉制”的復合體B.在“民主”話語和“創新”追求下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回歸C.以筆試加面試的考試成績排名作為錄用的最重要標準D.入圍干部當任或淘汰時的票決制,帶有“黨內民主”色彩12.洪武元年頒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許乞養異姓為嗣,以亂宗族”。明朝后期修訂的《問刑條例》則規定,“其財買義男,如恩養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孫論”。這一變化可以說明當時()A.綱常倫理受到嚴重沖擊B.宗法關系漸趨松弛C.異姓繼承取代嫡子繼承D.社會風俗急劇轉變13.古羅馬法關于所有權是所有人“對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權”的定義以及關于占有、使用、受益、處分各種權能的理論,直接被歸納到拿破侖法典的第544條中,備受當代各國民法學界的推崇,陸續被各國民法所采用。這表明( ?。〢.羅馬法具有適用性被有效繼承B.近現代法律重視維護私有制度C.羅馬法擁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質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發展性特征14.近代英國憲法包括為數眾多的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以及憲法判例,沒有統一的憲法法典。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習慣等方式表達出來的憲法與普通的法律和政治習慣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并沒有區別,但是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卻具有憲法的效力。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英國憲法主要是不成文的習慣法B.英國缺乏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C.尊重傳統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點D.英國人對憲法的理解存在差異15.有學者指出,根據禮儀與禮義一體化的原則,只要在當今核心價值觀中尚保存有某種禮義,在價值實踐中則可以部分參考和借鑒傳統禮儀的操作,或者說可以從傳統禮儀中獲得實踐性的領悟和啟示。這表明()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傳統禮儀影響較大B.傳統資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借鑒C.傳統文化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題,共55分第46頁共46頁 16.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有兩次大變局,其一是封建改為郡縣,其二是專制改為共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從漢到宋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的時代。北宋時候,皇權已經高度專制,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于是皇權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秦代以后的兩千年,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行政區劃本來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區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幾灾苷聱Q《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幾灾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秦代走出周制、確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別指出元代中央集權和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5分)(2)據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貢獻,并從“民族國家”和“人民權利”兩個層面歸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任務。(5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談談你的認識。(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在世官制占統治地位的歷史階段,官職任定被限定于貴族范圍內。察舉制度創立之后,選官一般經現任官吏察訪,然后向政府舉薦予以任用??婆e制則是通過考試選官,擇優錄用?!S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取士;廢除八股后,又采取學堂育才選才和留學畢業生錄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受國內外諸種因素的影響,以強化文官立法為特點,中國近代文官制度進一步趨于完善。這些近代中國官員選任制度,具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可供借鑒之處,并且在某些方面還顯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時代價值?!P學增《近代中國官員選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正式頒布為標志,我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正式建立。該規定實施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人才陸續進入國家機關工作,為國家公務員隊伍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n達亮《當代中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淺析》第46頁共46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趨勢,并簡析這些變化的積極作用。(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期中國官員選任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5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意義。(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幾粤夯坌恰吨贫穹ǖ涞脑O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逐步走上平穩化、正規化……八二憲法及其四個修正案是我國國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⒆阌诟母镩_放,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滿足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需要的民商經濟法律制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為代表,在30年時間內,我國先后頒布了兩部刑法典,同時又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幾詮垥x藩《法治的腳步:回顧新中國法制60年》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時至今日,“中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發展道路,引起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2008年2月7日德國《新德意志報》上的文章說:“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社會主義民主’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孔子的公共倫理’,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保?)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共同原因。(3分)(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階段特征并談談你的認識。(3分)(3)依據材料三歸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4分)19.觀看戲劇是雅典人城邦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流傳至今的眾多劇本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雅典城邦的人文精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戲劇最初可能起源于雅典以外的地區,后傳入阿提卡。戲劇表演大多由富有的公民贊助,政府提供場地設備。為了促進戲劇的發展,雅典人每年還為戲劇頒獎。評委并不是專家,而是抽簽選出的公民。古代雅典最偉大的悲劇作家是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第46頁共46頁 埃斯庫羅斯的代表作是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取材于希臘神話,劇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立下大功,為人類盜得天火,使文明成為可能,卻被宙斯懲罰。做好事的普羅米修斯反被眾神之神宙斯懲罰,反映了埃斯庫羅斯對希臘某些宗教觀念的批評。索??死账沟拇碜髌肥恰秺W狄普斯王》。在索??死账沟墓P下,神對人物活動的控制似乎更加遙遠渺小,那些有行動的人,根據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行事,與周圍的世界對立。宗教傳統與城邦權威之間的沖突,在他的人物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歐里庇得斯比前兩位更為自由。他的代表作《美狄亞》是一部倫理悲劇,講述了美狄亞的悲劇故事。這部劇完完全全是在描寫人與人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悲劇?!吧瘛钡奈枧_逐漸讓位給了“人”,悲劇的關注焦點從形而上的神轉向了形而下的人。(1)編寫一幕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城市廣場上觀看戲劇時公民對話的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雅典當時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5分)(2)結合雅典三位悲劇作家的代表作,說明雅典戲劇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10分)第46頁共46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可知,秦代的竹簡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來公文、司法文書和官吏的任免等詳實的行政內容,因此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證秦代行政制度比較系統,故選B項。題干中竹簡的內容與地方宗族勢力無關,排除A項。秦代的竹簡沒有反映郡縣制的具體推行范圍,排除C項。題干中竹簡的內容主要與行政、財政相關,不能佐證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嚴密,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二者的職權具有相當的類似性,可以說是相互交織、彼此滲透,且有的督撫其轄地也有局部重疊”可知,巡撫和總督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制約,因而這一做法是為了通過地方分權以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材料說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專制,排除B項??偠胶脱矒崧殭嘞嗷ソ豢?、彼此滲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項。軍民分治導致地方獨立性削弱,排除D項。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不得隨意侵犯貴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國王行使權力受到人民的監督,故選A項;材料強調貴族組成的議會而非選舉產生的議會,排除B項;“集體統治”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資產階級代議制下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法國總統、內閣和議會之間相互制約,體現了當時君主、共和兩派之間相互斗爭妥協,故選A項。材料未反映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行政權和立法權,并未涉及司法權,無法看出是否三權分立,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議會、總統和內閣三者之間相互制約,而非強調責任內閣制的確立,排除D項。5.答案:C解析:1998第46頁共46頁 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改變了過去由上級政府任命村委會干部的做法,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各地創造性地發展了各種村民選舉制度。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創自吉林省的“海選”制度,與材料中“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海選”相符,故選C項;A項時間為1949年,與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全面貫徹”與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中,80%以上的農村采取了‘海選’方式”不符,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材料中的“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不符,排除D項。6.答案:A解析:陳云用鳥和籠之間的關系來比喻市場和計劃的關系問題,主張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故選A項。材料未徹底否定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項。D項表述只是表象,而非意圖。7.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監察體系的演變主要體現在由復合性體系到單一性體系,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這體現的是皇帝權力的加強,與專制權力強化的趨勢相一致,故選D項;材料與緩和官員內部的矛盾無關,排除A項;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與保障監察體系的高效運作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明確、簡化流程等,與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無關,排除C項。8.答案:A解析:通過材料“文官不受選舉與執政黨更迭影響,不得參與政治活動和盈利性經濟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獨立性增強,這有利于英國政治運行的穩定性,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無關,B項錯誤;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文官制度改革與政黨制度完善無關,D項錯誤。9.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實行“政治庇護制”是指不通過“功績制”的文官管理辦法,直接用政治手段來任命文官,其目的是用行政領域的改革來保證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的貫徹和執行,體現其迫切希望美國擺脫經濟危機,故選B項。羅斯福實行“政治庇護制”的目的是保證新政措施得到貫徹和實施,與危機期間失業問題無關,排除A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題干信息無法體現國家干預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第46頁共46頁 根據“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國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裝成為法定制服”“全體公務員穿統一制服,式樣為中山裝”等信息可知,中山裝成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具有政治認同意義,說明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革命觀念風靡一時,而是強調國家強化意識形態作用,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是社會進步推動服飾變革,排除B項。把中山裝作為全國公務員的統一制服,并不等同于人身控制,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公推公選”在更大的范圍內,體現了民主參與,落實了人民群眾對干部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當選干部不僅要對上負責,更重要的是對下負責,體現了干部選拔任用的民主性,與古代傳統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故選B項??婆e制需要參加考試,而“公推公選”主要是民主選拔任用,排除A項。以筆試加面試的考試成績排名作為錄用的最重要標準是指公務員考試,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入圍干部當任或淘汰時的票決制,不是都在黨內投票,所以帶有“黨內民主”色彩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明代宗法觀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規定“不許乞養異姓為嗣,以亂宗族”,到了明朝后期,“義男”可以“照例同子孫論”,說明在明朝后期,宗法關系較前期有所松弛,故選B項;“義男”可以“照例同子孫論”,說明“義男”沒有沖擊到綱常倫理,排除A項;“義男”繼承權是“嫡子”繼承權的一種補充,不會取代嫡子繼承,排除C項;“義男”的地位由不被國家承認到“照例同子孫論”,說明順應了社會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會風俗的急劇轉變,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直接被歸納到”“陸續被各國民法所采用”可知羅馬法具有適用性被有效繼承,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說明近現代法律重視維護私有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繼承,并不代表羅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質,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法的所有權理論被后世直接采用,沒有體現出發展性,故D項錯誤。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英國人重視習慣和政治傳統,所以他們的憲政體系,是一系列歷史法律的總和,故選C項。英國的憲法不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項。英國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國家的意愿,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英國人理解的差異,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第46頁共46頁 材料信息“只要在當今核心價值觀中尚保存有某種禮義,在價值實踐中則可以部分參考和借鑒傳統禮儀的操作,或者說可以從傳統禮儀中獲得實踐性的領悟和啟示”可知傳統資源不僅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間接的理論途釋,同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提供借鑒,故B項正確;從材料無法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傳統禮儀影響的程度,故A項錯誤;C項“精髓”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并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背景,故D項錯誤。16.答案:(1)主要制度措施:創立皇帝制度,皇權至上;設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職;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主要標志: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歷史貢獻: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歷史任務:“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氣”。(3)認識:秦朝確立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延續時間很長,對發展古代經濟、維護國家統一、防范分裂和積累中華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義;但秦制存在著不可解決的根本缺陷(專制皇權難以制約;專制王朝循環更替;底層民眾權利缺失、民生多艱等)。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和近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問“主要制度措施”,根據“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第二小問“主要標志”,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元代中央集權強化的主要標志是行省制度的設立;明代皇權專制強化的主要標志是中書省被廢置、丞相制度被廢除。(2)第一小問“歷史貢獻”,根據所學,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因此辛亥革命的貢獻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不能答“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小問“歷史任務”,根據所學,可得出“民族國家”層面的任務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權利”層面的任務是“人民解放、自由幸?!?。(3)可從秦朝建立的專制制度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這兩個角度概括。17.答案:(1)趨勢:選官范圍不斷擴大;選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評選標準從血緣趨向才能。積極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第46頁共46頁 (2)背景: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深;科舉制度無法適應改革需要;新式學堂的推廣;留學潮的出現;民國政治的發展。(3)意義:推動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解析:(1)問第一小問趨勢,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的趨勢可以根據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這些選官制度在選官范圍、選拔方式、評選標準等方面的變化來回答。第二小問積極作用,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回答。(2)問據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取士;廢除八股后,又采取學堂育才選才和留學畢業生錄用等措施”并結合所學得出清政府統治危機的加深,科舉制度無法適應改革需要,新式學堂的推廣,留學潮的出現;據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受國內外諸種因素的影響,以強化文官立法為特點,中國近代文官制度進一步趨于完善”得出民國政治的發展。(3)問意義可以從推動偉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有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原因:政治運動干擾;不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條件。(2)階段特征: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建設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來,民主法制建設逐漸健全和完善。認識:依法治國;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民主法制意識;民主法制要與時俱進。(3)特點:既借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又堅持獨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重要基礎。解析:(1)依據材料一“由于發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可知,這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共同原因是:政治運動干擾和不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條件。(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階段特征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法制建設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以來民主法制建設逐漸健全和完善;第二小問結合第一小問進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國;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民主法制意識;民主法制要與時俱進。第46頁共46頁 (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孔子的公共倫理’,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既借鑒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又堅持獨立自主道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19.答案:(1)示例:對話主題:伯利克里發放觀劇津貼,促進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甲:“你知道嗎?最近我們的首席將軍伯利克里將給所有觀賞戲劇的公民發放‘觀劇津貼’呢!”乙:“這么一來,將有更多公民參加觀看戲劇這樣的公共活動了!”甲:“是的,他還規定向參加政治活動和擔任公職的公民發放工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币遥骸斑@些政令讓我們偉大的雅典城邦發展得越來越好了!”(2)示例:在埃斯庫羅斯的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違反了眾神之神宙斯的規定,私自盜得天火,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反映了人的自我價值意識的覺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力量。在索??死账沟膽騽∽髌分?,神對人的控制力量被進一步削弱,有行動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加強調人的尊嚴和權威。在歐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亞》中,作者把描寫重點放在人與人性上,關注焦點從神轉向人體現了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關注??偠灾?,三位悲劇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解析:第(1)問要求編寫一幕對話場景。公元前5世紀是伯利克里執政時期,因此在編寫對話時應該結合伯利克里執政時期的改革措施。第(2)問根據“做好事的普羅米修斯……對希臘某些宗教觀念的批評”可知,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行為反映了人的自我價值意識的覺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力量;根據“神對人物活動的控制似乎更加遙遠渺小,那些有行動的人……與周圍的世界對立”可知,索??死账沟膽騽∽髌犯訌娬{人的尊嚴和權威;根據“《美狄亞》……完完全全是在描寫人與人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悲劇”可知,歐里庇得斯的作品體現了對人和人性的關注。綜上分析可知,三位悲劇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第46頁共46頁
同類資料
更多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期中復習:第1-3單元 期中 共4套測試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综合紧,激情文学小说,国产精品精品自在,婷婷在线中文无码字幕